婴儿从一出生开始就处在与周围重要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并从成人的眼中来解释世界,获得熟悉的应对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如果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对孩子给予更多的是赏识、信任和尊重,孩子从父母的眼中就会感受到自己是完全地被接纳的、被爱的、安全的,他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勇于尝试、喜欢挑战、精神独立、对人对事主动宽容、形成自由开放的个性,个人潜能通常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如果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批评、怀疑、限制,孩子从父母的眼中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不被爱的、被排斥的,他就容易形成自卑、多疑的心理,因为缺少安全感,所以在行为上表现为偏好确定性、害怕失败、容易依赖他人、喜欢抱怨和敏感等,个性保守限制,万事求安全,不敢挑战,个人潜能很难有机会得到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幼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是成人后我们与自己关系的雏形。而我们要接纳自我,关键是重建与自己的关系。幼年时,我们弱小,认知能力有限,也没有力量;但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有能力去重建与自己的关系。
1、做自己的父母——改写自我中父母的程序
这种情况的具体方法是自问:“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希望父母与我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么我现在就尝试与自己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比如,当你考试不理想、和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可能会不问原因地批评你:“你看邻居家的孩子考得多好,平时又懂事又听话,你怎么就不能学着点?”这时,你的感觉可能更多的是沮丧、委屈和不被理解,因为你已经努力了,只是没有考到前几名而已。同样,和小朋友打架也是有原因的。虽然你不喜欢父母的以上这些方式,但你还是无意识地习得了这种对待自己的方式,慢慢地,当成绩没有达到理想标准时,你可能会批评自己:“同班的小王为什么能考得那么好?我还是不够努力。”
当上课回答问题没有预想的那样精彩时,你会苛责自己:“真是差劲!为什么准备好的内容站起来却说不好呢?真是笨死了,别人为什么可以那么自信地侃侃而谈呢?以后还是少丢脸吧!”在我们做得不完美时,自我苛责的声音会把我们击倒,陷在恶劣的情绪里无法自拔,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行,越来越没有办法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所有心理问题的共性。
上面讲述的是原来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那么重建与自己的关系,就是自己重新接替自我中父母的角色,与自己建立一种接纳的关系。
在上面所提及的情境下,假如父母这样回应我们:“孩子,不要难过,只要你努力了,不管考得怎么样,你都永远是我们最爱的孩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出在哪里,怎样改进,下次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
毫无疑问,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希望父母对我们是这样一种接纳的关系,即不管我们做了什么,父母永远都不会放弃我们,那么我们也就很难放弃自己。现在,我们可以尝试着与自己建立这种新型的接纳关系。
当参加比赛落榜时,当考试不理想时,我们可以停止苛责自己,而是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与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只要我努力过,比以前有进步,我就应该为自己喝彩。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对得起这次失败。”当我们对自己说完这些话后,相信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也会更好,我们接下来更可能去做一些有助于改善情绪和提升自己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就打破了以前的那种模式,就可能进入一种新型的良性循环过程:接受自己的独一无二,爱自己,鼓励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2、做自己的朋友——建立自我支持的声音
这种情况的具体方法是,当你自我责难时,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他来找你倾诉,你会怎样对他说,那么你就对自己怎样说,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接纳法。
平常,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往往自我责难或自我苛责,即对自己说一些责难或指责的话语,情绪犹如破洞的船一样加速下沉。自我责难的话语通常是自动化的反应,随着挫折的来临自然跟随,无须努力就可以把自己打倒。因此,我们一般很难意识到,这些自我责难的话其实就是受到挫折后一系列情绪困扰的动力。
这样,事情发展到最后,维持你恶劣情绪的可能不再是挫折事件或结果本身,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怀疑,离接纳自己的路越来越远。做自己的朋友,就是减少打倒自己的话语,增加支持自己的话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当好朋友因为一次面试失败或竞选失败而向我们倾诉时,我们通常会想尽办法来安慰他,理解他糟糕的情绪,告诉他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他的能力不行,引导他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等。我们很宽容,也很善解人意。在我们的倾听、安慰和劝导下,我们的朋友心情平静下来,甚至可能知道接下来该怎样去面对这件事情了。
然而,当类似的事情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可能讲给自己的多是责难的话,犹如指向敌人的利剑,刀刀见血,把自己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遭遇挫折后的心理怎么经得起如此残酷的自我攻击?长期下去,情绪低落、压力重重甚至失眠等自然会接踵而至。因此,学会接纳自己,一定要学会和自己做朋友。
想一想,我们对待自己如同敌人,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我才可能经得住长期的攻击,我们又怎么可能让长期经受这些攻击和压力的自我去全身心地投人生活、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呢?
3、做自己的自己——“我喜欢”和而不同
做自己的自己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一定懂得尊重别人,即尊重差异。而尊重差异则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平等绝不意味着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而恰恰是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根本就不矛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间不知如何抉择,要么选择只“尊重”别人的观点,否定自己;要么选择只“尊重”自己的观点,否定他人。
事实上,这两种选择均没有真正体现尊重,其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前提,即不管任何事情,总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当观点不一致时,要么你错,要么我错。
实际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大是大非的绝对之事少之又少,最多的情况是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的看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这一道理简单明白。然而,在指导自己日常心理和行为时,很多困扰则是因为潜意识中拒绝接受这一事实,而一厢情愿地、固执地要求这个世界按自己的方式运转,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因为如果你有要求别人的权利,别人亦有这个权利。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时,他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他才能真正地懂得尊重他人。
接纳自己,找到自我,重建自信,不一定要在重大的事情上寻找,确认自己的方式主要是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