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对自己最为深刻、最刻骨铭心的那些影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父母。
即便是对一个幼时并未呆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对孩子最具影响力的人,始终是父母两人。
在你的身上,在血液里,在细胞中,都永远存留着父母的印记。
若然要做到接纳自己,就必须得先全然地接纳自己的父母,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这一点。
自幼儿起,孩子对父母,拥有无条件的爱与信任,他们热衷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小到洗脸刷牙、穿衣吃饭、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大到待人接物、性格品质,皆是如此。
父母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在孩子身上瞥到自己的影子一般,那不止是因为他五官可能像极了你,更是因为他由内到外都在以你为楷模,无时无刻在生活中效仿着你。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系统,在这系统中,孩子是其中最为敏感与薄弱的一隅。
当家庭中任何成员出了“问题”,孩子往往都会最迅速接收到讯息,因为模糊的思维与沟通,孩子并不能够适当处理这些“问题的讯息”,于是,就本能地在自己的情绪波动上反应出来,孩子因此可能变得脾气大、易哭闹、逆反行为多,或者是生病。
这些本能的释放行为,却常常让不明就里的父母抓狂不已,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孩子又来添多一乱。
事实上,若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当父母自身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出状况的时候也会随之增多,反之亦然。
对孩子的教养,管教技巧确实存在,有时,面对孩子的不可捉摸,你的确需要一些技巧来帮自己走近他们的心灵世界。
但事实上,对他们一生品性的形成影响力最深刻的,是父母自身的生活品质。
这生活品质,不是你拥有多少丰足物质的概念,它指的是父母的真实自我部分。
父母如何看待自身,欣赏还是否定、快乐还是悲观、积极还是消极……
这些都会被生性灵敏的孩子,深深刻入心底,根深蒂固地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知。
无论父母是否努力用微笑、用忙碌、用工作、用朋友等等面具,来掩饰自我内心的脆弱部分,事实上,你的孩子都能够感受的到你的全部真实。
因为,孩子和成人最大的不同是,孩子用感觉来认识周遭世界,感受直至心灵深处。而成人用头脑与逻辑来认识世界,学习分析与判断应不应该、值不值得。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灵敏的孩子都看在眼内,吸收在心。尤其对于六岁前的孩子,他们大多数(除一些特殊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个体外)都敞开心扉,无条件、无过滤地吸收外界的一切信息。
无论父母认为自己表现的是否优秀、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孩子都会无一例外地吸收,并有天赋的能力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品性。
父母对孩子再多再有道理的说教,也远不及父母自身的身教来的更为深刻。
因此,对孩子最深刻的教养,是父母对自己的爱与照顾,孩子的生命品质,取决于父母自己是否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本质。
一个身心如一对待自己的父母,当他们同样身心一致地对待世界万物、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时,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学会爱和照顾他自己,并推己及人。
这样的父母无须多言,无须说教,无须告诉孩子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父母的真实自我,已经为孩子昭示了一切答案,并且直观地进入孩子的感官世界,融入孩子的真实体验当中,根深蒂固。
我常常自觉到,在四岁的毛豆面前,我总是无所遁形的。
在这里我的任何“面具”都毫无意义,他总是能够直观又迅速地捕捉到我那真实部分的蛛丝马迹,极其敏感的透露出他对我情绪波动的一份不安。
更让我赞叹的是,这个孩子,他既活出了我与豆爹外显的那些性格特质,如安静、细心、敏感、善良、智慧等等,同时,他也活出了我们俩内敛藏匿起来的那些特质,如活力、强悍、果敢、冒险及攻击力等等。
毛豆的回馈,不断地提醒着我:真实地活出我自己。
父母若要为教养子女真正地负起责任,最简单、也是最深刻地方法,就是: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生命的真实,为自己负责,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份独特喜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