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阻挡我们活得自在、开心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有一个就是“害怕”或是一些类似的心情,例如焦虑、担心等。做学生的害怕考试,因为害怕考不好;考不好老师会生气,父母也会不高兴,接下来的可能是受罚、挨骂;做父母的担心孩子不乖、不听话,害怕让孩子一个人上街、上学,尤其是坏人如此的多;做老师的害怕教出来的学生成绩不够好,比不过别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做老板的怕赔本、怕员工偷懒、不负责任……这些都是因着身分而引起的害怕。其实只要是人,或多或少会与害怕担心沾上点关系。这种心情或情绪有外在的及内在的诱因,有些是建基于“现在的事实”,也有些是因为过去一些负面的经验而造成的,无论是哪种因素,它总有“根”。这个“根”是什么呢?美国苏珊·杰佛森博士在她的《感觉害怕,仍然去做》(1987)中谈到,害怕的“根”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当不良的、痛苦的后果产生时,无法面对与应付的感觉”在威胁着我们。譬如说:
(1)
我们担心生病,因为一旦生病了,尤其是重病,一方面我们无法面对心爱的人,因此而产生的痛苦、难受;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喜欢承受这病痛所带来的身体上、心理上及精神的不舒服。
(2)有人会因着上台演讲或面对一群人讲话而产生很大的焦虑,因为担心讲不好,别人会笑话,我们会觉得丢脸、没面子,产生自己比别人差的感受,而这种后果,我们不愿面对,也应付不了这种失败、痛苦的感觉。
(3)我们害怕所爱的人离去(分开、失恋、死亡……),因为这种痛苦太大而令人难以承受。
(4) 我们害怕……
(5) 我们担心……
生活中充满了这些事。
面对这影响人们生活甚巨的“害怕”,杰佛森博士更进一步的提出它的五大事实:
事实一:只要我有一口气存在,这个害怕就永远不会离去:无论有否事实根据,人总是想得出一些让自己害怕、担心的事情。中国人所谓的“杞人忧天”及“庸人自扰”就是指此。
事实二:唯一能应付“害怕”的方法,就是要面对它,去做所害怕的事。例如害怕演讲,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众人面前演讲。
事实三:唯一能使自己对自己产生较好的感觉,就是走出自己,做自己害怕的事。真正欣赏自己的人,才有能力面对害怕,也唯有面对害怕才会逐渐地欣赏自己。
事实四:在这个世界上,不仅只有我这个人才经验“害怕”,每一个人都是“害怕”的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别人好有勇气、有才华、有胆量,只有自己有这么多的懦弱、担心与恐惧。事实上,当与他人交谈分享时,才会发现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船上,同病相怜。
事实五:忍受害怕的侵袭,要比面对与反击它更令人手足无措,更增加无助感;面对与克服害怕,只是时间上的奋斗与挣扎,它终究会过去;但如果不去面对,这种害怕会成为永无止境的梦魇,使我们常感觉无力感及无希望,久而久之,可能会衍生出心理疾病。
我觉得杰佛森博士的这五个事实,相当有道理。在我的辅导经验中,我发现许多生活痛苦、悲观及消极无奈的人,常常是态度、行为偏负面灰色,自我价值很低,他们有许多的害怕、担心与焦虑,但却不愿意面对。普遍的现象是说话不少,用脑过多,但多半是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去“合理化”一切,但是行动上却少得可怜。常挂在口边的话语是:“没有用啦!我试过了,一点效都没有。”、“我就是这个样子,改也改不了。”“我真后悔,……”、“我笨死了……”这种语言与思想,就像毒素一样,注入脑袋与心灵时,会使我们陷入更绝望、更无助的境界,因为责骂与抱怨的语言、思想会改变人脑的化学分泌,对我们有不良的影响。只有积极肯定的语言、思想,会使人脑产生令人振奋、精神舒爽愉快的安多芬,而使我们觉得生命有希望、有意义。也只有用积极的行为与想法来面对、应付害怕,害怕的情绪与感受才会转换而成为成长的动力。或者是逃避,或者是面对,这二者之间没有一条中间路线,无法妥协。一旦逃避,潜能就像加了锁的门,紧紧地关闭。一旦面对,我们的潜能就会源源地流出,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快乐。
面对克服害怕的方法杰佛森博士提了许多,由于篇幅有限,我只介绍两个最基本的方法:
(一)语言及思想上的改变:
一个人所运用的语言,表达了这个人的思想,同样的,他如何思考,自然也会用同型的语言来传递。面对著“害怕”的挑战,我以为方法无他,就是要在自己的语言及思想上做些根本的改变与调整。我曾经注意到一般人最自然也习惯用的一句话是:“我应该……”我譬如说:“我身为一个子女、学生,应该要听话,应该要用功读书,不可以让父母及师长们失望。”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我应该”,依我个人之愚见,“我应该”是被动的,要求的语言,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当我们执行时,效果就会打折扣,如果转换一下语言,用“我愿意”来代替“我应该”,而重新表达前面的句子,看看在心态上、在思想上是否有些不同?“我身为一个子女、学生,我愿意听话,我愿意用功读书,不会让父母及师长们失望。”不太一样吧!这句话,似乎包含了内在的自由选择,而且很有信心,让人感到说话者肯定的决心。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思想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因此如何调整、改变自己的心态、思想与所用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在此我要提供给各位一个积极、有力、充满自我肯定的语言表,给各位做一个参考,等大家慢慢地熟悉,自如地运用这些语言之后,自然会拥有属于自己,且更丰富的字汇。
我应该——→我愿意、我要
这不是我的错——→这是我的错吗?让我客观地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
这是个问题——→这是个机会
可是、但是——→也许、或许
我希望——→我能够
早知道——→下次
我真倒霉——→这是个学习的机会
我受不了——→我可以面对、我可以承担
我没办法——→我可以处理
假如——→下次
生命是挣扎、痛苦!——→生命是充满挑战刺激、有活力
这是个失败——→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真笨——→还好啦!下次会更好,我会更加努力的
这种转换语言的行为与思想的培养,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习惯,是靠努力与恒心的重复操练,就不会是件难事,但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倾向是“要求、责怪、抱怨”的消极模式,这又造成了相当的阻碍。我认为,我们需要多花时间,刻意对自己做一些观察与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即在此。有一件事须在这儿提醒,在练习的过程中,万一“不小心”运用了消极的语言,没关系,千万不要责怪自己:“你看,你真笨,就是学不会。”不妨轻松点,跟自己开个玩笑,对自己扮个鬼脸,而后再开始。记得对自己温和善良,要爱自己才容易成功。
(二)增加心灵舒适自由的范围: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我们常凭感觉做事。感觉对、感觉好则多做;感觉不对、感觉差则少做,甚至不做,我们成为感觉的产物(时髦的说词是我们自创了感觉文化),而忽略了理性的角色。事实上,感觉本身没有对错,它是受个人主观的影响。若受制于它,就易失去客观的立场,而成为自我中心,例如,从小生长在一个严肃的家庭,就被培养成一个严肃的人,认为做人就应当严肃。当他碰到随和、面露微笑的人,会怀疑他们的友善,也觉得这些人不正经、不是好人。他对这些人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灵感觉舒适自由的范围是“严肃”,只有在严肃的气氛下,他才会觉得安全与信任;友善、笑容使他不安、害怕,如果长期活在自己熟悉的小天地里,他的世界只会是那严肃的范围,而无法明白友善与笑容的可爱、可贵,也永远不会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人人都有一个“能量区域”(Energy
Zone),即人的已知能力及潜能的总合,包括了我们的“心灵舒适自由的区”及“心灵不自在。害怕的区”两部分。只有不断地使不自在、害怕的区逐渐扩大成心灵舒适自由的区,一个人的能量区域才能发挥效力。上述的那个人,除非敢冒险,从他感觉舒适、自由的“严肃”,跨至令他不安、害怕的“和善、笑容”,否则他无法建立一个客观角度与人,与世界相处。再举一个例子:一般来讲,有不少人不愿意主动上台表演、演讲……等,因为一则我们怕自己说不好、演不好;二则怕别人说我们爱表现;三则……,总是有许多理由。根本的问题实在是自信心太少。但亦有人突破了这个藩篱,勇敢地站在台上,去经验那种不舒服的、害怕的感觉——感觉害怕,仍然去做——而超越了自我,建立了信心。一个有自信的人,就能将其不安、不舒服的感觉,经由操练慢慢转换成舒适自由的感觉,而增加了、扩大了心灵舒适的领域。每个人的舒适自由的区域不同,但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掉依感觉而行动的铁律,要破此铁律,就要有勇气去认知面对不舒服的感觉,并去操练经验及接受这感觉,而后在行动上冒险,去突破,自然对外界的舒服感觉越来越强,自信也会越来越增加。
以上这两个方法,事实上是有很有关联的。只要能开始做其中任何一个,另一个也就不会太困难了。各位朋友,我建议你们,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反省一下,调整一下自己的语言;也尝试着拿出一点点的勇气,冒一点险,从你的舒适区域走入那令你不安的害怕的情况中,譬如,很想和邻居做朋友,可是又不敢,试试看打个电话或写张小卡片。或是很讨厌做某件事,尝试着给它一个机会,或许你会发现它不是那么令你讨厌呢!
每天一点点时间,一个小小的冒险,短期内也许不会很快地达到最大的效果与突破,但只要有耐心,假以时日,必定有所成就。别忘了,“尝试”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成长。有一件事要提醒的,所谓的冒险不包括危险、违规、违法的行为。祝各位成功!
本文摘自史坦利•库皮尼博士和张宝蕊博士合著《潜能开发新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