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如果无法从外面得到爱,都会抱怨、抗议和痛苦,但成人是不抱怨的。一个在情感上臻于成熟的人会从内心取得对自己的爱,而不再无意识地认为得不到爱就会死。你可能以为这意味着成人就是孤立的,无法与人产生关系的,然而,这还是一种孩子式的恐惧。只有孩子会认为:「我会变得孤单一人,这多么恐怖啊!」成人是不怕孤单或孤独的。成人知道他可以选择独立或是与别人生活在一起。在成长的过程里,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再需要你的母亲或父亲,不再需要内在或外在的母亲。在消融内在母亲的过程里,你不能再害怕自己得不到支持、保护、慰藉或滋养。
你必须认清你的内心自然有这些能力,取代母亲的就是你的本体。
变成一个成人,就是去发现、整合以及发展出你的本体。本体就是你,它不是你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某些东西。它不要求你像母亲一样,也不要求你跟超我相连,你只要做真正的自己就够了。然后,你自然会得到童年时母亲给过你的东西:爱、慈悲、支持、智慧、知觉、保护、快乐、满足、自由。本体能带给你这所有的东西,因为本体就是支持,就是力量,就是智慧。
如果你向别人要求这些东西,就是咎由自取。你取得的是什么呢?心理上的婴儿状态。每个人都是匮乏饥渴的,心理上总是贫穷、软弱、缺乏觉知。你从外面得来的往往是挫败、痛苦和失望,只有回到本体,才能发现真正的爱、支持、知觉、智慧、力量和保护;这些东西以十分单纯的方式存在于本体之中。如果你转向外在的世界,得到的只会是痛苦,但如果你转向本体,你就会发现你想要的东西。你会发现自己的本质,而它就是你想从外面得到的那些东西的源头。所以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去学习最基本的自然律,学会逐渐趋近于它,直到你彻底而完整地变成你的本体,并且认清它就是你所追求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所有的宗教和修行途径都强调向内观察。
「看进自己的内心,」他们说。「认识自己」,并不是一种道德或宗教训诫;它指的是如实看见事情的真相。看进内心,并不代表你会变得良善,这只是事情运作的唯一法则罢了。它是最实际的一件事。
有些人在童年时只要一发怒,就会遭到母亲的排拒,或是一些退缩、惊恐的回应。母亲代表的是爱与融合(至少在婴儿期和童年是如此),所以这个人长大之后,只要一感受到愤怒,就会害怕失去爱及融合感。在他过往的经验中,爱与愤怒是不能并存的,每当他表达愤怒,母亲就会收回她的爱。我们在童年经验到的挫败、冲突和排拒,导致我们和本体的各种状态丧失了连结。我们渴望的就是这些本体的特质,因此,我们成年生活中的困惑和不满,必定是源自于这份失落感,这份失落感通常会被我们当成是空虚、无意义、了无生气和匮乏。本体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你的肉体会随着一种模式而成长,你的本体也是一样。新生儿所处的状态被我们称为「本体中的本质」,那是一种无分别的合一状态。三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所处的是一种融合状态。这对于母子关系的发展是必要的。
在融合状态之后,力量会跟着发展出来,接着是价值感、喜悦和个人性的本体等等,但因为环境的干预以及人与环境的冲突,所以发展不完全。每经历一次痛苦和创伤,本体的某种品质就会减低,哪种品质会遭受到影响,往往取决于受创的时间点和受创的本质是什么。假设我们对母亲的爱被拒绝或是没有被重视,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就受到了伤害,为了避免经验到伤害,我们会钝化身体某部分的感觉,如此一来我们就跟爱的甜美品质隔绝了。应该是爱的那个部分,如今却变成了一种空洞感,我们不记得那份爱本来是自己的,其结果是我们以为自己失去的是外在的某个东西,于是便一味地想从外面找到它。我们总想得到某个人的爱,然后用他的爱来填满那个洞。
那个洞会让我们忆起当时受创的情境以及当时失去的东西。这一切都还在那里,只是被压抑了下来。因为我们想不起当时发生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所以只能感受到空虚及错误的品质,或是我们企图用来补洞的一些概念。随着时间的演进,这些洞会日积月累地被各种情绪及信念塞满,而这些东西又会变成我们的身分,我们的人格;我们以为自己就是这些东西了。人们必须学会去感受自己、觉察自己,然后才能得到有关自己的必要讯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缺乏自我觉察,因为他们一直在逃避那份空洞、虚假和不对劲的感觉。避免觉察是无法做内在工作的。
长大成人,意味着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从没有觉知变成有觉有知,同时也意味着有能力认清事情的真相。成年人能察觉眼前的真相,并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然后依照这份认识而行动,成年人是实事求是的,他知道眼前的情况可以给他什么或不能给他什么,他不会按照无意识里的信念行事。
举例而言,相信你的伴侣能带给你某些东西──爱、安全感或自我价值──就是一种孩子气的想法。因为很明显地,对方无法也不可能给你这些东西。假如你的行为举止像个小孩,你就会一直认为对方应该给你一些东西。如果他不能,你就会生气和抱怨。如果你是个成熟的人,那么一开始就该知道对方能做到什么程度。可是通常我们任不清对方的真相是什么,因为我们无意识的信念会把对方当成母亲,延续童年对母亲的感觉和反应──想从她那里得到一些东西,如果得不到,就会失望和生气。当你和另一个人产生关系时,并不是真的跟他产生了深刻的连结。你会不断地把对方当成是你的父亲和母亲,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想继续当婴儿,你渴望对方是个成人,而你是个孩子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