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主播亚新
主播亚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6,898
  • 关注人气: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婚姻中的第三者

(2014-04-17 22:23:14)
分类: 婚恋关系

    小时候看电影(1950一1960年的粤语片),每有第三者出现通常都是女的,而众人都称呼她为“狐狸精”。奇怪的是,我记得的那些“狐狸精”都是楚楚可怜的弱小善良的女人,而那个妻子却总是凶神恶刹,臃肿难看,加上态度不好,行为泼辣,得不到观众的好感。在现实生活中,我却知道有不少的第三者往往不如那个妻子!电影中“不忠”的丈夫,似乎总是追求美貌。在实际的情况里当然有这样的事,但是也有很多个案,光凭外表旁人无法明白为什么那个丈夫会垂青那个“第三者”。 

    我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第三者都是无辜的!必然先是夫妻两人的关系破裂了,第三者才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妻子摆平了一个第三者,也会有另一个出现。

    造成“第三者”问题的原因有三种。

    第一种是个人成长的问题,

    第二种是父母溺爱的问题;

    第三种是两人之间的问题。

    个人成长的问题。未曾充分成长的人是不适宜结婚的,这点很多人都懂得说,可是内在的意思却不是很明白。适宜结婚的人必须身、心都具备足够的、良好的能力。生理上的能力有了,能够生孩子,经济上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结婚。但是如果心理的能力欠缺,而又生了孩子,孩子会活得辛苦、他们自己辛苦、身边的人也辛苦。世人长期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其实几乎所有的婚姻问题都是由于心理能力不足造成,就算生理问题也往往只是由心理问题所引起。

    所有的人在孩童时代,都必须在父母眷爱之下成长,成长就是有能力建立和照顾自己的人生。可惜的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或无形的规则,这些规则可能完全不管实际的情况,而只是武断地去决定一个人是否“成长”。例如,18岁是成年,或者出外工作了便算成年。考虑孩子结婚的问题时,多数只考虑孩子的经济能力。

    一个成年之前没有在心理上充分成长的人,成年之后仍需要继续成长。这样的人潜意识中有一个信念,就是成长必须在父母的眷顾之下,于是他就会在婚恋时去找寻“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会把婚恋对象当做自己的妈妈,这样,他的婚姻就永远不会成功。他失望了,便去找另一个对象做他的妈妈。很多婚前很好、婚后很差的丈夫,都有这样的问题。

    没有成长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无须跟从一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法则,例如公平合理。孩子可以说了不算数、输了还要拿奖、不负责任、不守承诺。事情只做一半,有妈妈来善后;拿了东西就走,有爸爸来付钱。对妈妈有一份“妈妈是我的!”的独拥心态,妒忌别人来分享母亲(容易吃酷、不想伴侣与异性谈话、担心伴侣被人抢走等);妈妈总是应该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总是报怨伴侣对自己不够好、老是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得更多)。

    孩子对父亲的感觉是,父亲是力量的来源,孩子老是想证明自己有力量(经常换伴侣、男的喜欢追求不易追到的对象、女的喜欢给男朋友难题),包括做了坏事而没有被发现(新婚期间仍在与其他异性胡混、青少年喜欢“出位”、挑战法律等)、证明自己比爸爸更棒,不需要父亲(不断批评伴侣或身边的人,例如上级或朋友)。

    无论怎样,他的内心深处不能没有父母,他不断地找寻父母,当发现对象无法担任父母的角色时便放弃,再继续找寻下去(多次离婚或婚后不断地抱怨)。他的配偶,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做到他父母的工作,只会累死了却仍然受他指责。这些,都是没有充分在心理上成长的行为表现。

    这样重复没有效果的找寻与分手,这个人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和失望,除非他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做出一些真正帮助自己成长的事。一些帮助心理成长的课程,例如爱的能量课程、爱的力量课程,NLP针对“身份”及“信念系统”上提升的课程等,都能帮助这样的人有真正的成长。找不到这类课程,很多感到困扰的人,会企图找心理辅导解决问题。如果辅导师不明白上述的道理,而只是用例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传统技巧去做处理工作,不会有多大效果。心理分析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但是可能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解决的方法不大明显有效。NLP疗法和家庭系统排列等技巧则会快速产生效果。

    在一个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中,一位女士找我处理她与男友的问题。她男友的表现就像一个孩子般,老是抱怨和制造麻烦出来,分手了又回来。她也很明白男友的问题,就是放不下她的男友。

我对她说:“你做他的母亲,永远不会成功,你俩这样生活在一起,两人都会感到很痛苦。这样地坚持下去你实在是妨碍了他的成长,因为他会错误地以为你能够做他的母亲。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的确有些时候其中一个人会走得快一点。走得快的一个可以拉另外一个一把,但是另外的一个还得自己走路。如果另外的一个完全不走路,那么如果两人要继续在一起就只得把他背起走路。这样不对,因为这样你俩绝对不能建立幸福快乐的关系。你的幸福快乐,可以跟这个人一起取得,也可以跟另外一个人一起而取得,更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而取得。人生总有很多选择,你可以尝试拉他,但是当你发现他完全不愿走路而要求你把他背起的时候,你必须自己决定这是否是你愿意拥有的感情关系。

    第二种是父母溺爱的这个问题,在伯特· 海灵格(Bert Hellinger)的著作Love’s Hidden Symmetry(中文版《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O3)一书中有清晰的解说。一个被父亲溺爱的女儿,习惯了父亲的宠爱迁就,当她成长后发展自己的感情关系的时候,她不会尊重男人,特别是她的男朋友。她会要求男朋友做出如她父亲般的迁就,两人便不能发展出一份平衡的、充分成长的关系。她会失望地看到对方终于因为受不了而放弃她,或者不愿放弃而欺骗她。

    一个在母亲溺爱下成长的男孩亦同样。他习惯了母亲的照顾迁就,当他有了女朋友后仍会对其女友提出同样的要求。她对女人也不会有充分的尊重。他也因此不容易建立满意的感情关系。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在女儿10岁一12岁的时候,应该把她交回母亲的照顾之下,即是培养出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受到母亲的影响会和谐良好她成长后便对男人有足够的尊重,与男人的相处亦感情生活也可以满意愉快。同样理由在男孩11岁一12岁的时候,应该让他发展出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让父亲引导他产生对女人的正确态度。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往往使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的接触很少,父亲能亲自给孩子的正面影响严重不足。因此,中国人的社会里,男人普遍地对女人的尊重不足,男人对伴侣的不忠也有很高的比例。在这些情况下,很多婚姻都名存实亡。

    第三种是两人之间的问题。当两个人都以为结了婚同住一起,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那么,他们婚后就会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但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两人同住总是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而两人之间又没有处理问题和解决冲突的机制,关系便开始紧张。如果两人多少都有不愿低头的心态,再加上中国人对情绪的普遍错误概念(不愿谈感受而只说道理、要求对方不要带情绪回家等),那么当任何一方怀着困扰情绪而碰到一个愿意聆听的对象,或者表示关心的异性,此时便为第三者的出场亮了绿灯。

    一些怀有“托付心态”的女士,她们真的以为结婚是“找到了一个归宿”,男的会遵守誓言,照顾她们一生。说老实话,绝大部分的男士在结婚时是有诚意想这样做的,只是,做到一生与共,必须两个人都做些事才能成功。如果女方在结婚后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给丈夫照顾,那么,结婚前丈夫看到妻子拥有的优点不是消失了便是打了折扣,妻子不好的地方又在婚后同住的环境里逐一浮现出来,此消彼长之下,再加上生活压力、情绪冲突、两人不懂化解紧张关系等,只要有机会出现,很容易便有第三者了。犯罪学有一句名言:“犯罪的出现,只是一分动机,九十九分的机会”。不想见到有第三者出现,就需要坚持做提升两人沟通和关系的事情,使得那一分的动机不会出现。

    在恋爱时男的总是说“我给你一生的快乐”;结婚时的誓言总是男的说“我会照顾你一世”。带有托付心态的女士,既然理直气壮地认为丈夫有责任照顾她们一生,当丈夫有第三者时,当然认定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了。所以,每当丈夫有了第三者,做妻子的总是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表现得无辜可怜。

    其实,只要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都必然有同等的责任: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就是没有做该做的事,让两人关系出现了缺口,第三者才可以走进来。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女方出现第三者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其原因亦如上述一样。中国的男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要多说道理、少理会感觉,对事情给白己的感受搞不清楚。男孩子更被教导要勇敢、像男子汉、“男儿流血不流泪”,所以往往忽视自已与他人的内心感受,更不愿意讨论内心感受。女子在心情不快时可以哭,哭引起别人的注意,去问候她。男子则有心事不愿说、不懂得说、困在心里,外表还装做没事。这样的丈夫“不懂温柔、粗心大意”,也许婚前还会学学别人买束花给心上人,婚后就忙于工作(或任何其他事)而忘记了妻子的需要。说得难听一点,就像想尽办法去捕捉一只小鸟,捉到了就把它放在笼子里面,只知给它吃喝,就不再理睬它了。碰上一个需要更多温柔关怀的妻子,而生活中又有了愿意给她关怀的男人,便为第三者的出场亮了绿灯。

    在大多数“有了第三者”的情况里,若两人明白到双方都有责任,同时两人都仍然深爱对方,经过坦诚的讨论,加上愿意改变沟通及相处的模式的态度,采取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婚姻有挽回的可能。

    这里说的是两人都承认有责任,婚姻才可以挽救。

    若一方摆出的态度是“我没有错,但我愿意原谅你”,则挽救无效。因原谅者往往比被原谅者有一个超越的地位,这就破坏了两人之间平等的身份。用这个态度处理一段“有第三者”的婚姻,原谅者地位永远高于对方,这就使被原谅者对于做错了事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被原谅者必须抱着一份内疚去维持这份关系,两人之间无法建立一个平等的相对位置,被原谅者迟早会再犯或出现其他问题而使这段婚姻终结。

    如果一方坚持“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段婚姻也不能挽救,怎样做也只是延迟终结的出现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