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于我是一种障碍
(2014-04-15 22:07: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婚恋关系 |
一个小小的心理游戏,请列出生活中最能给你带来快乐、最珍贵的三个(人、物件、或事情)
1——————————
2——————————
“真是一次失败的心理游戏。我知道糟了。虽然我写的是真的,但这让他很难接受,我只好安慰他,你看,大多数旅游不都是你陪我去的吗?”
人际关系间的三种心理暗示:
理学家HAZAN和SHAVER在美国LOS.ANGEL.NEWS上刊登了一个心理测验,其中包括以下三个被认为是这个心理测验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事实上描述了三种人际关系的状态,被测验者需要回答哪一种状态与他们平时生活中的情况最为接近。现在,你需要仔细地阅读这三个问题的描述,然后再为自己选定一个最合适自己的A、B、C类型:
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其实一直在使用着某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模式。HAZAN和SHAVER将这三种类型的命名为:
童年里的依恋划分世界.
第一种叫“安全型关系”:体验到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一般都很快乐而自信,知道妈妈对自己的负责和亲密,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会这么想。
第二种叫“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离开后的大哭是基本状态,别的大人也很难让他安静下来,害怕陌生环境。
第三种叫“回避型关系”:这些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比较疏离、冷漠,妈妈离开后不焦虑,回来以后也不显得特别高兴。
孩子与父母的依恋状况会不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这一问题似乎根本不需要回答,答案当然是YES!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解释是: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感受到爱与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任的,但如果他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充分依恋满足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这一心理暗示会随着我们的长大而根植到我们心灵的深处,于是,成人的三种人际关系类型也出现了。
因为从前回避现在
“我总是怀疑母亲和父亲在一起是错误的,我和妹妹的出生更是错误。”已经身为国际文化杂志的主编了,但MONICA还是难以忘记小时候受到的冷漠和孤独,“爸妈每次争吵之后,我们两个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性格倔强的妹妹即使在母亲暴跳如雷的时候也丝毫不示弱,她不哭,被罚站一个晚上,她就真是站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背着书包上学去。但性格温和的MONICA却在爸爸严厉眼神扫过来的时候,立刻抱头哀求“我错了”。
童年结束,父母仍然纠缠在他们吵闹、愤怒、争斗的爱情中,妹妹进了精神病院,MONICA逃回了中国。“18岁,我终于可以脱离他俩的监护,你知道我18岁的愿望是什么?就是永远离开爸妈所在的大陆,我说,我要回北京,他们的一切,和我再没有关系了。除了他们是我的父母。”MONICA的回忆里似乎并没有很多快乐的影子。ONICA的工作也是如此,平均1~2年更换一次,适应期过去后,亲近期没有到来,MONICA就开始希望待在家里,不去和任何人联系,“我没想要让别人喜欢我,我也没想要去怎样疯狂地喜欢别人。家很好,反正老公去工作,家是我一个人的。”
研究人员发现,成人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与孩童时的经历密切相关,甚至当他们讲述与家人的相处关系时,也呈现出独具特点的类型:安全型的成人更倾向于讲述父母是怎样互相照顾,家庭是如何温暖,家人之间充满了信任;而焦虑—矛盾型成人的回忆里却很少有父母相互支持或父母支持自己的故事;回避型人一讲起家人,大多描述成“不信任”、“感情冷漠”、“我是家庭关系的受害者”。故事里父母婚姻不幸福——即使是父母现在仍然生活在一起的讲述者经常是回避型的人,他们很难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类型。
但MONICA也在改变之中,“我能感觉到自己变了。结婚之后,是的,我有时怀疑爱情和婚姻,但我想,和他在一起还是好的,我心底的安全感正在一点点苏醒,我还是愿意和他在一起的。”
亲密恐惧让爱不完全
参加了一次婚姻辅导的课程之后,林涵开始怀疑她与老公之间是否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经常出差,虽然每次都是几天,但每次回来的那天,就算我去机场接他,我们也对相互之间的亲昵感到别扭,他不说,但我们两个都能感觉得到,我很期待拥抱、亲吻,但绝对没有,即使在他回到家后,我兴奋地在他身边转来转去,但还是没有!眼神互相接触的时候似乎也显得不自然。最要命的是,我们好像总是要过一个晚上才能再亲近起来,顺利做爱。”
距离感的出现像是每个月都会袭击林涵的心理寒流,让她感觉很不舒畅。
“问题是,我们已经结婚4年了,我知道他是个害羞的男人,但还是让我很难过。”
“害羞”是解释吗?“害羞”的根源是什么?
“也许我们都是B类型的人”。看完心理测验的A、B、C选择之后,林涵承认:“哪怕不是100%,至少也是70%”。
回避依恋型的人一直有一个心理梦魇:害怕投入亲密关系,而最痛苦的心理困扰是:怀疑他人。普遍现象是他们会很自然地相信真正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电影、爱情小说里描写的那种不顾一切的深爱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在FEENEY、NOLLER和PATTY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他们将人群中具有强烈“回避型”特点的人选择出来,让他们讲述自己的爱情经验,有43%的人回答,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恋爱过。
与此完全相反的是,焦虑—回避型的人却在不断地谈恋爱,不断地拼命追求他们梦想中长久的快乐。
第4次失败的爱情之后,江浩似乎已经濒临崩溃边缘,“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做出那么多牺牲和改变,她都不满意。她知道我是爱她的,我只是受不了她和男同事吃饭,和男同事单独出差,别的我都可以忍受,就是忍受不了胡思乱想,我想完全拥有这份爱情,这难道错了吗?她难道就不能为我做出一点改变,略微地约束自己一下。”爱情中的相互约束是很简单的事,但爱情破裂的真正根源是,江浩偏执在爱情的占有中:惟恐女友会离开自己,努力让自己屈从女友的种种要求,尽量让对方快乐,可江浩得不到相同的回报,不平衡的爱情从开始就会埋下失败的伏笔。
“依恋”类型决定爱情命运
很多人际关系和爱情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成人对爱情和人际关系很满意,他们也倾向于寻找一个具有同样安全依恋潜质的恋人。他们会强烈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人际关系并不是仅仅由血缘、工作、地理环境而决定的,而是有许多爱、义务、信任的内容在里面。并不是你为了人际关系而需要和他人处好,微笑、拥抱、努力信任他,这是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情感课程。他们很喜欢和朋友待在一起,喜欢在适当的时候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宽容地接受伙伴、家人和伴侣的缺点,不保留地支持他们。这些特性和发现,使得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成为恋爱的绝佳人选,他当然比焦虑—矛盾型的人更自由、更舒展,也比回避类型人更温暖更亲密。
心理学界的一次真人实验中,一些恋人、夫妇被安排进入一个实验室,实验目的是假定他们中的所有女人都会进入一个有着危险电子装置的房间,参加身体实验,她们可能会受到电击,从而测试她们的焦虑程度以及身体的反应。双面镜后的心理学家饶有兴趣地观察他们的表现,真是人有不同。最明显的一点是安全型的男伴给予了很多情感支持,而回避型的男人却什么都没有做,他们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表达出关心和爱护。安全型成人有较长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在LOS ANGEL NEWS上进行的调查,安全型的爱情关系维持10年以上是很正常的,而回避型的爱情却大多不超过6年,焦虑—矛盾型的人承认他们的爱情很少有多于5年的。这真是一个让世界上44%的人感到绝望的数字,我们因为一个不甚快乐的童年导致了“回避型”与“矛盾对立型”的出现,那我们还要用一辈子来背负这个心理暗示吗?情况并非像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糟糕,心理学的研究会为我们理清生命中不清晰的关系,但它毕竟不能代替生活。它会擦亮爱情与情感的眼睛,接着需要做的是,我们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爱人,努力做出适当的改变,把爱情、生活和婚姻中的人际关系向安全依恋型发展。
心理学家坦率承认:只要你身处在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你的类型模式就有可能产生改变,爱与信任完全有可能改变你的依恋类型,你的人际交往状况也会有新的局面,即使这些爱与信任在你小时候是缺乏的。请不要否认自己对爱与信任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它们。在本文中出现的真实人物,她们努力把自己童年不快乐的回忆讲述出来,努力向安全型的爱情和婚姻转化,无论未来的情形如何,但至少,她们现在是快乐的,安全的。
施容依然期待着去秘鲁旅行,单独出发;MONICA尝试着和同事一起去城边的烤肉馆喝啤酒,而且生下了一个大手大脚的女儿;林涵参加了一个“自我成长”的小组,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大哭了很多次,并且和她认为到死都不会谈心的妈妈进行了第一次聊天;江浩的爱情长跑又开始了,给他的建议是去找一个姐姐型的、安全型的女人。
无论心理学的发现和解释是怎样的,我们只会有这样一个心理事实和生活事实:当我们进入一个安全、持久的人际关系中时,我们的心理依恋类型就会有所改变。
世界被100%的安全依恋感包围,虽然是梦想,但至少是一个很温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