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的父亲,在自己的书房里写作,正在才思枯竭的时候,三四岁的儿子,跑到他身边,吵吵嚷嚷,让父亲陪他玩,父亲心里很烦,但又不想正面拒绝孩子,就随手把放在书桌旁的一个世界地图拿起来,几下就撕碎了,扔在地上,跟儿子说:“你要是能把这个地图重新拼装起来,我就陪你玩。”说完就继续思考他的文章了,父亲以为这么小的儿子是看不懂地图的,儿子拼装不起来,就等于拒绝了他。哪料想,他儿子很快就把父亲撕碎的世界地图拼装起来,拿给父亲。父亲一看,果然全对。感到很惊奇,就问儿子:“你是怎么把它拼起来的,你能看懂地图吗?”儿子说:“我看不懂地图,但地图背面,我曾画过自己的画像,我把那个自己的画像拼起来,正面的地图就对了。”父亲异常惊喜,一下就把儿子抱在怀里,感叹地说:“儿子,谢谢你!你教会了爸爸一个真理,那就是‘你对了,你身后的世界就对了’!”
这个故事用台湾著名心理治疗师许宜铭文章中的一句话说,那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许宜铭在也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在进入城镇所必经的道路上修补鞋子已经四十年。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经过,正要进入这城,看到老鞋匠低着头修补鞋子,他问老鞋匠:“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里?”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快四十年了。”年轻人又问:“那么你对这个村落一定很了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要搬到这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城镇?”老鞋匠看着这个年轻人,反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又怎么样?”年轻人回答:“我从某地来,我们那里的人哪!别提了!那些人都只会做表面工夫,表面上好像对你很好,私底下却无所不用其极、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对你好,在我们那里,你必须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们这儿来。”老鞋匠默默地看着这个年轻人,然后回答他说:“我们这里的人比你们那里更坏!”这个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子,又有另一个年轻人来到老鞋匠面前,也问他:“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镇?”老鞋匠缓缓抬起头,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快四十年了。”这个年轻人又问:“请问这里的人都怎么样呢?”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反问:“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又怎么样?”年轻人回答:“我是从某地来,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彼此关心,每个人都急公好义,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邻居、周遭的人晓得,他们都会很热心的来帮助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搬到这里。”老鞋匠注视着这个年轻人,绽开温暖的笑容,告诉他:“你放心,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像你那个城镇的人一样,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温暖与温馨,也都很热心的想要帮助别人。”
同样的一个城镇、同样的一群人,这位老鞋匠却对两位年轻人做了不同的形容与描述。聪明的听友一定已经知道:第一位年轻人无论到世界的那一个角落,都可能碰到虚伪、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轻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我想到处都会有温暖的手、温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外在的关系都只是自己和自己关系的投射,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外界的人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
有太多的人身陷困境,却不去觉察自己的问题,而是去抱怨:抱怨时代,抱怨社会,抱怨国家,抱怨民风,抱怨单位,抱怨领导,抱怨同事,更抱怨丈夫或妻子,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问题,自己太善良,自己是受害者。他们期望环境改变,更期望别人改变,那样她的问题就解决了。
执迷于抱怨和改变别人想法的朋友,醒醒吧!相信“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附和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我们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到那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你对了,你身后的世界就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