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爱的诠释犹如汪洋大海,足以将人淹没,在纷扰的红尘里,似乎顾了这个,又忘了那个,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手忙脚乱还是摸不到全部。直到我看到以下两个关于爱的理解,如刹那间被雷电击中,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个是派克博士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爱,是一种意愿,为了哺育自己或者他人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另一个是美国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保罗夫妇则表述得更为清晰: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滋养生命个体责任感的成长。
哦!原来爱不仅仅是像婴儿回到妈妈子宫一样的瞬间美好,巅峰陶醉。爱是过程,我们在爱的互动中言行举止哺育了自己和对方精神心灵的成长,也逐渐增加了双方的责任感;也是结果,爱的结果是我们的付出让付出爱的“我”和得到爱的“他(她”都在成长,如果我们所做的没有看到精神心灵的和情感的成长,没有看到责任感的增加,即使我们总在说我爱你,总在为对方付出,那也不是爱。很多的爱,看起来很美,付出的也多,最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因为我们在爱的旗帜下,要么是限制了对方,要么是丢失了自己。
爱不是海市蜃楼,最终是要落实到吃饭。穿衣、睡觉、数钱等日常行为中的,物质基础是爱情落地生根的必要条件,完全无条件的爱在两性关系中几乎不可能,但是所有的爱和关系最终是两个生命之间的联结,如果我们去感知一个人,爱一个人,不能抛开条件从他(她)的全部和整体去了解、去怜惜、去爱,那就只是自私的需要、利用和控制,那不是真爱!“条件是绑在情感上的石头,抛开条件你会在想象不到的地方发现爱”。
爱也不是眼里只有对方完全丢失自己的单方面付出。只有拥有自己才有拥有对方的可能。爱一个人,是让他成为他,也让自己成为自己,不是让自己成为他的一部分,也不是让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爱一个人,不是背负他该背负的,不是承担他该承担的,他的,他来,我的,我来。在对方困难时,帮他(她),在对方穷困时,陪他(她);在对方绝望时,给他(她)希望,在对方得意时,提醒他(她)。在我困难时,帮我,在我穷困时,陪我;在我绝望时,给我希望,在我得意时,提醒我。但他依然是他,你还是你,你陪伴了他,他陪伴了你,在这个过程里,丰富提升了彼此,他成为了他,你成为了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