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个渡你的人-林特特

(2013-09-04 22:41:38)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逸兰读书时,成绩很一般。

    一日,她翻杂志,杂志用两个整版介绍一位诗人。

  诗人剃寸头,戴眼镜,T恤衫下的两条胳臂,肱二头肌鼓鼓的。再看他的诗作,才华横溢。逸兰瞬间被吸引了。

  这时,逸兰17岁,高三。对未来,她突然有了清晰的目标——去西北,诗人执教的高校。

  竭尽全力,心想事成。这年9月,读会计的逸兰在中文系旁听时遇见诗人。她还加入学校的诗社,并有了 “小李杜”的美誉,“李杜”是诗人的笔名。两年后,逸兰终于和诗人出双入对。

  许多年后,逸兰笑称,诗人影响了她一生。

  说这话时,逸兰正端坐在茶室的一角,宽袍大袖,皓腕凝雪,澄黄的茶汤被她抛成一条好看的弧线。

  其实,逸兰很多地方像诗人的复制品。

  和诗人在一起后,逸兰陆续发表诗作,在当地的诗歌圈成了名人。她毕业之后,先当会计,彼时,诗人下海,办杂志做主编,她帮着、看着,干脆从业——为避嫌,诗人推荐她去一个朋友那儿当了编辑。

逸兰在新岗位兢兢业业,她的两任领导都对她青睐有加,第一任有一半是为了诗人,另一任则纯为她的工作能力。

逸兰唯一一次挨批,还是和诗人分手时。诗人坦言有了别人,但他没和“别人”分手,也没说要离开逸兰。僵持了半年,逸兰快疯了。一日,在单位,她抓起电话,一边哭一边骂,最后她把话筒掼掉,电话线拽着话机“咣当”落在地上。

  “再这样下去,只能走人了。”领导把她叫进办公室。

  “走人就走人!”逸兰心情糟到极点,再一想,本来这份工作就是诗人给的,“都还给他!”一个声音对她喊道。

  只用文件袋装走从业以来获得的所有获奖证书。剪碎诗人所有的领带,逸兰拖着行李去了另一个城市。

  她和诗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已无交集。比如,今天,她收到最新的诗歌年选,第24页是她的作品,而扉页的评委名单中,赫然印着“李杜”。转角遇到旧爱,哪怕在纸上,她还是有些恍惚,她将自己的名字和“李杜”二字看了又看:不知道,他在案头看到她的诗作、她的名字时,有无一样的感慨?

  逸兰拨通了他们之间共同朋友的电话。

  她问起李杜。“李杜一直说,在不同场合都说过,你是他见过最有灵气、最用心的。”

  评价一如当年。

 “最有灵气,最用心的。”逸兰想起,诗人第一次这么说时,还是在大学诗社,那一刻,她站在众女生面前,带着征服的窃喜。

  是的,最初,她只为吸引他的注意,才不断写,把自己掏空了写;后来恋爱结束,她发现和诗人在一起时迎合、复制的种种,包括诗、职业、事业、爱好、习惯,早变成她自己的。

  几天后,逸兰在茶馆等人,看到一本杂志。杂志情感信箱里,有女生问专家,怎么解决对前男友的怨恨。

  专家答:“换个角度想,他可能是那个促成你离开故乡、到大城市闯荡的原因,你取得今天的成就,可能是他不经意促成的,他即使不是陪你终老的人,也是你的命运派来渡你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