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叔控”的女孩从小缺乏父爱

(2013-08-01 22:18:59)
分类: 婚恋关系

    我认为,我们与恋人(配偶)在相处中出现的深层问题,都可以从童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找到答案。

   三年前我曾经做客一档情感节目,遇到了这样一段爱情故事:23岁的小雨温柔大方,一年前自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间大型企业工作,虽然身边围着不少优秀的男孩子,可是小雨却偏偏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一个年长小雨近一倍的单位同事——老王。工作中的频繁接触和生活中的互相关照,让小雨和老王之间渐渐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小雨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成熟、稳重的气质。跟他在一起,有一种被呵护、被疼爱的感觉。

    小雨的情感状态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在现场我就忍不住问她,跟父亲的感情怎样?是不是从小缺少父爱?

    没想到我的问话竟引得小雨泪眼连连。小雨直言,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以后,就很少跟父亲联系,工作也是在外地,一年难得回家一次。

    小雨说,她的父亲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子,没有生个儿子是他和整个家族最大的遗憾。从小到大,父亲跟她都没有任何亲密的举动。有一件事小雨至今记忆犹新:七八岁那年一家三口在公园里照“全家福”,轮到妈妈给小雨和爸爸照相了,妈妈说你快上去,亲你爸爸一口。当时小雨就冲上去,但当时爸爸的表情非常厌恶,此时,快门刚好按下去了。这张表情尴尬的照片后来就被小雨收藏在她的日记本里,心情不好的时候她都会拿出来细细端详,每次看到它,小雨都会有种想哭的冲动……

    显然,小雨对老王的情感源自父亲的缺失,这就导致了她较为严重的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又叫伊利克特拉情结,这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著名的悲剧:伊莉克特拉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王后克拉得耐斯特拉的女儿。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阿伽门农回国,但被王后和她的情夫伊吉斯修斯杀害。伊莉克特拉就鼓舞她的弟弟欧莱斯提兹入宫,杀死她的母亲和情夫。弗洛伊德就把这段女儿为了替父亲报仇而杀害母亲的故事,比喻为恋父情结。

    跟恋父情结相对应的则是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本书第一章有介绍)。弗洛伊德曾把个体的性心理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在生殖器期(3-6)产生恋母或恋父情结:男孩会极度依恋母亲,甚至对母亲产生恋情,对父亲则出现嫉妒、竞争乃至憎恨的心理,女孩对父亲也一样。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或恋父情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必经的阶段,只不过这个阶段维持得很短,进入到潜伏期,就会逐渐消失。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恋母(恋父)情结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恋父)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这两种情结的变形。

    国外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3-6岁出现的恋母(恋父)情结是恋母(恋父)情结的第一阶段,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恋母(恋父)情结的第二阶段,只不过第二恋母(恋父)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比如自己的老师、长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影视歌星。

    这个时候,中学生疯狂追星,情窦初开的女孩会情不自禁暗恋班上英俊潇洒的男老师,春情萌动的少年会偷偷喜欢上性感风韵的成熟女性,都是儿时恋母(恋父)情结的延伸。有些孩子还喜欢编造“身世幻想”,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甚至产生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的想法,尤其到了青春期,一些对子女管教过严的父母,会被后者产生如斯幻想。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即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恋父)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进入成熟期,大多数人会被同龄人所取代。这就是恋母(恋父)情结的第三阶段。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恋父)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完全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理想的父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父母的形象,一个现实的父母,一个理想的父母。现实的父母就在我们的家中,天天跟我们朝夕相对,理想的父母存在我们的想象中,存在我们的童年潜意识里。现实的父母会存在很多的缺点,也会逐渐变老,理想的父母却很完美,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理想的父母却始终不变。我们所爱的那个人,其实是我们心目中永远不老、始终不变的理想父母形象,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恋母(恋父)情结。如果一个孩子在3-6岁的成长阶段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换句话说,男孩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无法得到正常满足。他就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就会在青春期和成熟期努力弥补这种缺失的母爱(父爱),那么他哪怕进入成熟期,也会依然在其他人执着的寻找母爱(父爱)。此时,同龄人就不会吸引他的注意,反倒是一些年龄跟父母相仿的长者让他情有独钟。

    对前面提到的小雨来说,在家中,父亲就像座沉默的远山,令人敬畏,加上一天到晚很忙总是不在家,渐渐地,小雨对自己亲生父亲的形象模糊了,淡漠了(代表了现实的父亲形象)。然而另一方面,在她的内心深处,一个成熟稳重温柔体贴的理想的父亲形象却又慢慢成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清晰起来。

    其实,每一个小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渴望父亲的保护,父亲的关爱,有时候父亲像一座山,有时候父亲也像一片海。弗洛伊德曾说过,父亲常常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情人(对儿子来说,母亲也是这样),这个“情人”常常给女儿以榜样,给女儿以力量。然而,当这个“情人”的位置长期空缺,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像提前断了奶一样感到不满足,长大以后她就要努力去弥补这方面的遗憾,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

    父爱缺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与父亲形象极其相似的男人身上,后者便不知不觉地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完全等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被进一步神化了,成为无可替代完美无缺的“情圣”。这大概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像小雨这样从小缺少父爱的女孩子总是情不自禁地爱上跟父亲一样沧桑的老男人的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