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暴露
(2013-07-24 22:04:10)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受“面子”的驱使,或是为了使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更加“完美”,很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唯恐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别人会有损自己的形象。殊不知,恰如其分地暴露弱点不仅不会损坏你的形象,还能使你的形象更加完美和动人。完美之人让人仰慕,而有缺点的普通人更被人喜欢和接受。
“你哭过吗?”一次,有位记者在大庭广众场合采访世界垒球王史蒂夫·加夫时,突然提问道。众所周知,男子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迷住千百万观众的体育明星呢!看来,这个记者先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这个问题,是很有点儿挖垒球王的内心深层信息的打算,但似乎也有点儿揭“男子汉”短的嫌疑。那么,垒球王作何回答呢?“哭过,”他说,“我觉得在某种场合掉眼泪更像个男子汉,因为这表现了你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如此坦率地将自知而人不知的信息暴露于众,结果如何呢?观众们更加喜欢这个实实在在的球王了。
生活中,自我暴露是非常必要的,不善于暴露、不能恰如其分自我暴露弱点的人必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
自我暴露是生活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提出了一个名为“约哈里窗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公共区域”,比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这些别人都可以知道,自己也可以告诉别人;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比如一个人的口腔异味,别人知道,自己未必知道;还有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比如女士的年龄、男士的钱包,这是他人的秘密,不可轻易去打听;再就是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是一层自己不知道,别人更无法知道的未开发区域。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通过内省,另一方面是通过别人的眼光、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得到的。为此,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理论。
所谓“镜中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有关自我的概念。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都羡慕自己,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到自豪;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都嘲笑自己,那他就会否定自己的价值,感到伤心。以他人为镜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人们逐渐互相接近变得亲密的“社会渗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乃是促进“社会渗透’的关键。如果你只愿意让别人了解你的“公共窗格”,而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秘密窗格”,也不去关注自己的“盲目窗格”,那么,他人这面镜子就难以准确、全面地“泛化”出你的真实面貌,无法及时、有效地向你输送关于你的自我形象的反馈信息,因而导致“渗透”不能很好地进行。这样一来,“他人”这面镜子就很可能会由于你的自我封闭而演变成为“哈哈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日本一位青年心理学家把“在别人面前如实地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这种“自我暴露”,称之为“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
自我暴露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研究表明,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人,或自卑心理严重,由自卑而导致过度地修饰或过度地自我保护以及敏感的心态;或虚荣心过强,不愿意向他人哪怕是较熟悉的人透露有关自我的真实信息,唯恐包括自己弱点和不足的一些真实信息被他人知道后会成为日后被人耻笑的把柄。他们的心灵很累,精神负担很重,心理能量过多地浪费在掩饰、防御、维护脆弱的自尊心上。由于这些人和他人交往都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不肯深层次地接纳他人,当然他人也不可能深层次地接纳这些自我封闭倾向很强的人,这就使得他们处于一个不外向的、不开放的人际环境中。一个人的思想,若是处于动态、开放的状态中,则像一潭活水,因为“流水不腐”;若是处于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状态中,则无异于一潭不和外界交换的死水,容易变得固执、呆板、抑郁、多疑、敏感等。
可见,正常的情绪情感的交流、正常的心灵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美国一位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来访者、患者的心里都严严实实地掩盖着一些东西,他们拒绝表露深层的思想,担心如果被他人彻底了解了,便会不讨人喜欢。由于这些人心灵封闭,一天到晚忙于掩饰自我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