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牛顿所谓“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12-07-23 12:55:01)
标签:
牛顿英国胡克宋体光的波粒二象性 |
分类: 大学物理 |
大家都听过这句话,“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座右铭。成人以后,心态变了,但都希望能有机会说上这么一句,或者将这一句用作完美的表达谦虚的说辞,或者表达一下对被利用者的歉意。是不是?
言归正传,首先肯定的说,这句话,确实是牛顿说的。很多名言警句,其事实和出处都与流传坊间的说法不一致,就和我们常看到的,佛说一样,本来应该都是本师释迦牟尼所说,是佛经所言,由于在释迦牟尼灭度前,阿难尊者曾经问过我佛,今后结集经典应如何开头?佛说,应以“如是我闻”开头,意思这是我听佛说的。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或者文学作品,甚至是QQ空间里朋友的转载,里面很多佛说,其实都不是佛说的。只是我们假借具有无上智慧的佛的名义。
再次言归正传,说起牛顿的这句话,应该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胡克。我们知道,胡克最著名的发明,是胡克定律,也就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其实,他还有更多的伟大的贡献:首次用显微镜看到并命名了细胞;首次观察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发现双星;首次测量恒星的视差;发明了轮型气压计、液体比重计、风速计、里程计以及现在还在用于车辆传动装置中的万向节、钟表的游丝、后来用于相机的可变光圈,并且,他还是当时有限的建筑设计师!以至于后来有人称他为“英国的达芬奇”!那真是一个辉煌的年代,我们常常在读到这些伟人成就的时候莫名的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而牛顿是胡克的晚辈,牛顿(1642—1727)比胡克(1635—1703)小7岁,胡克据传相貌不扬,身材不高,而且驼背得很厉害,他最后连一幅画像都没有留下(有人说这也是牛顿的功劳),牛顿他们最初的争论是关于著名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牛顿认为光是粒子组成的,而胡克认为光是一种波,我们知道,胡克的很多发明和发现都是和光学分不开的。
这还只是开始。在1675年,牛顿发表的另一篇光学论文招来了胡克更加严厉的批评。这篇文章,据查阅资料,可能是牛顿利用凸透镜和平板玻璃观察到了一种干涉图样,称为牛顿环。胡克认为,牛顿论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他在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中搬来的,只是做了某些发挥。两人进行了一番貌似彬彬有礼其实暗藏讥讽的通信。牛顿在1676年2月5日致胡克的信中写道:“笛卡儿(的光学研究)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你在一些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哲学考虑。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就是出处了。(If I can see a bit farther than some others, it is because I am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这句话被认为是牛顿的谦虚,后来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但是如果我们知道牛顿其实看重实验和数学计算而蔑视胡克的哲学思考,并且胡克身材不高、驼背得很厉害的话,就可以明白牛顿的这句话并不是在恭维胡克。这场争论的结果是,牛顿疏远了王家学会,而且决定等胡克死后再发表有关光学的论著,在这部1704年——胡克死后的第二年——出版的著作中,牛顿完全不提胡克对薄板颜色研究的贡献。
可见,牛顿当时的确处在一个事业的上升期,年轻人的发展总是会受到科学界前辈的打压的。可是相比牛顿,晚年遭到冷遇甚至心理抑郁而终的胡克非常可怜,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究竟长的什么样子。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绝对是至理明言,在任何领域,包括科学研究领域,每一个成就都不是空中楼阁。我们无法评价这一切,每一种偏向的论调都会影响到一个阶段人们的思维方式,如果说牛顿过于傲慢,无视胡克的贡献,权威当道可科学界很多年轻人可能要倒在前辈的呵护之下,长期无法翻身;如果说胡克压制了年轻一代,导致牛顿忍气吞声,决定等到胡克死后再发表他的光学论著,那人们是不是都要无视前辈的贡献,对巨人到底是谁而只字不提呢?
事情总是这样,在新与老的博弈中,我们无法找到最优化的结果。只有靠自己的判断,意志,和个性。压制别人的前辈是有的,乐于提拔青年人的前辈也是有的,甘当绿叶的年轻人有,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更多。到底做哪一种?合作当然能共赢,就像波和粒之争,根本没有谁对和谁错,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可是没有人愿意妥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把历史当作现实去看,把现实当作历史去想,也许会找到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