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上的白色城砖

标签:
南京城墙历史文化旅游 |
分类: 古今金陵城 |
http://s14/mw690/001ViwTegy6IqFAtl81fd&690南京城东月牙湖边上城墙上的白色城砖,这些城砖大概是后来修补城墙时用上的
铭文为:总甲彭显 甲首钟秀□和小甲袁均□
白色城砖惊动南京城垣史专家
近年来,南京明城墙风化严重,唯有一种白色城砖历经6个多世纪风雨洗礼,仍完好如初。这令南京城垣史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白色城砖出自哪里?当时我国的造砖工艺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还能不能找到它们的窑址?
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镇志记载:“位彬江街东偏北三公里,小山坡上,袁河边有明洪武年间南京城墙砖窑遗址。”
袁州、南京、白瓷城砖,在600多年前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了寻找答案,10月28日,南京城垣史博物馆专家杨国庆一行3人,来到袁河边的彬江镇霞塘村委会宋家村小组,开始了他们的考古之旅。
当地几位老人称,年轻时在村后的袁河里捕鱼时,曾在岸边的古窑洞里躲过雨。60岁的宋国华老人带着手电筒和锄头开路,把杨国庆等专家带入袁河北岸茂密的草木中,拨开河岸的藤蔓,一座座“馒头”状的砖窑便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馒头窑”直径约2.5米,高2米,窑壁结实,有3个烟囱,窑洞里还发现了不少白色残砖。根据窑址内的碎砖尺寸、质地和铭文,南京专家推断,这里正是当年烧造白瓷城砖的窑址。
在宋家村后的山坡上,专家们未能发现完整的白瓷城砖,却在村子里找到了不少。散落于村民房前屋后的白城砖,每块重约20公斤,砖长40厘米、宽19厘米、高10.5厘米,质地坚硬,声音清脆。在城砖的两侧,阳文楷书“洪武十年”、“袁州府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司吏陈廷玉”清晰可见,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夫的名字也铭刻在上。其中,司吏陈廷玉是许多研究者熟知的名字,南京明城墙的很多白瓷城砖上都有他的名字。
http://s13/mw690/001ViwTegy6IqFgzOH27c&690南京城东月牙湖标营门附近的白色城砖,铭文上可以看到有:
袁州府提调官、宜春县提调官主簿高亨 司吏陈廷玉等文字
数万袁州人曾为朱元璋烧制南京城墙砖
11月10日,记者来到宋家村采访时,在村子的墙角、沟渠边,仍见到了不少白瓷城砖,其中“洪武十年”等铭文清晰可见。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造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明城墙时动用了20多万工匠,仅烧造城墙砖一项便由5个省125个县负担,其中江西就有55个县。
杨国庆在即将出版的《南京城墙志》一书里写道:城砖,又称官砖,也有称“税粮砖”,是明初建造南京都城工程中一项最大的建材。初步计算,全城共用城砖上亿块,朝廷要求质量很高,官吏查验时要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南京城垣史专家考察发现,这一群窑址窑口并不大,有些是小作坊、小土窑。但由于是朝廷委任,所以又具备了“官窑”的特性,并且数量巨大,沿河岸分三层在同一时间烧制。此次发掘,证明了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完全能够在短时间内烧制符合朝廷要求的城砖,并在19年里建成南京明城墙。
史料还记载,洪武17年后,为了尽快修筑好南京城墙,朱元璋下令,“定军士筑城,不得役民”,从此由军人承担白瓷城砖烧制任务。
在袁州、分宜明城墙砖官窑的考察中,专家还发现,朱元璋是一个对明城墙建筑质量极其“苛刻”的人。朱元璋对制砖、筑城的工艺作了严格的规定,光制砖一项,就有七八道工序:取土后要用筛子筛去杂质,然后放入水塘浸泡,把水牛赶入塘内踩踏,踩熟、浸透后取中间土质细腻的部分制坯,砖坯晾干后入窑。烧窑时要用柴草,火候也要恰到好处。
袁州“白瓷城砖”的砖坯及铭文又是怎样制作的呢?杨国庆从彬江镇宋家村发现的城砖推断:先是用石板刻字,再用高质量的布铺上,外面用木框,框内放泥,最后用铅丝刮去多余的泥土。至今仍保存的古袁州府城砖印模,还清晰地刻着制作年代,有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有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等,距今已有630年之久。
袁州、分宜烧制的白瓷城砖从袁河转运赣江,入鄱阳湖,入长江运抵南京。
30年前宋家村民仍在烧制白砖白瓦
600年的沧海桑田,宋家村人没有丢掉老祖宗的制砖工艺。记者在宋家村采访时发现,村里的房子都是白砖白瓦,外墙不用粉刷就是一道风景。村民宋桂根说,宋家村烧制的白砖具有光滑、色泽好、不用粉刷等优点,是宜春最好的白砖,曾在宜春、新余等地广泛使用。就在上世纪70年代,宋家村民还在村后的山上烧过白砖、白瓦,运到袁河下游的新余市江口等地销售。特别是烧制的白瓦密度大,结实,从两层楼高丢下来都不易碎,在宜春、新余的名气很大,很受欢迎。
宜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所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文物部门已将彬江宋家村白瓷城砖官窑遗址列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对该官窑遗址群进行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