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黑暗教育 |
分类: 点滴成铅 |
好友晓菲逛书店回来,说在店里看到好多黑暗童话书:丑小鸭的下场是被煮熟吃了,睡美人变身为邪恶的女巫去复仇,白雪公主最悲惨,后来受火刑成了王子的陪葬。“给孩子讲讲这样的故事也不错吧,可以让他明白世界也有黑暗的一面不是?!”她说道。我却大吃一惊:“这万万要不得!”
黑暗童话书可谓是“黑暗教育”的一种方式,我的阿姨就喜欢使用这类方法教孩子。她很疼爱孩子,但她常常跟小孩子讲述这个世界的危险和黑暗。她的儿子,我的表弟阿伍自幼就听妈妈说哪儿有人虐待、拐骗孩子,谁谁的心毒、工于心计、陷害别人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阿伍打小就不会随便乱跑,从小到大对别人的警惕性都很高。而弊端是:阿伍的警惕性太高了 —— 他长大后很难信任别人,凡事有个风吹草动,他就认为别人要对自己不利。
其实,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黑暗面,容易造成难以修补的心理创伤。带着这种创伤长大的人,容易对世界充满愤慨,遇到挫折或者不公往往无法理性地分析、正确地看待,难以积极地面对问题。更糟糕的是,当事人对自身的这种心理创伤往往难以觉察,即使注意到了也很难自行重建积极心理。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必须先认识、了解和感受阳光、雨露、温暖和怀抱,只有源源不断地吸收这些饱含爱的正能量,幼小的孩子才能形成坚实的心理基石,才能让他们对他人、对环境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也唯有世界的美好先驻进了他们的内心,当世界的黑暗面逐渐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才能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
我的学生燕子就是一个正面例子。她孩童时熟读经典童话书籍,包括《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三百六十五夜故事》等,其中国人不甚注意的《荷勒妈妈》是她的最爱。燕子曾经说,她特别喜欢这个故事里“草地上有一树的红苹果”的美好意象。《荷勒妈妈》的内涵十分简单:靠自己的双手勤劳工作是获得财富最正当的途径,笼着双手等待天上掉金子或投机取巧只能以失败告终。童话故事美与丑、善与恶、赏与罚界线分明的特点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十分明显。不了解燕子的人可能会误以为她心智简单、思想幼稚,其实她已工作多年,对人际关系中的尔虞我诈和社会的黑暗层面洞若观火。正如她曾经和我聊的,她明白“这个世界很无奈”,但她也相信“这个世界很精彩”。
教孩子认识世界的黑暗面,必须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灵活设计“教材”,切忌揠苗助长。童话的首要读者、听者是年幼的孩子,太黑暗的童话只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摧毁他们形成正确生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稚嫩基础。对孩子进行的黑暗教育应该是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可以帮助他们面对现时生活可能出现的危险、对他们起到保护作用的。比如今年一个五岁小女孩被间歇精神病患者强行带上高速路后如何获得解救,多年前张艾嘉的儿子奥斯卡被绑架后如何平安归家,都可以用来教孩子认识世界的黑暗面。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确实有黑暗的一面,但那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更不应是我们教导的重点或终点。面对黑暗,我们该怎么办,这才是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