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的过度概括与心理伤害

(2012-03-07 14:42:17)
标签:

幼儿

过度概括

心理伤害

分类: 轻声一叹

女友的宝宝文文一直与我十分要好:我们两家住得近,我回家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俩母子,而且他以前几乎天天来我家玩。去年,文文开始学话时,我们就教他喊我“阿姨”。“妈妈”他是会了的,但不常叫,只有在难过时会边哭边喊“妈妈”。至于喊“爸爸”,他喊得更早,在去年年底时已经会说“想爸爸”了。

 

不过,文文去年对于“爸爸”这个称谓有一点儿过度概括。记得有一次,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着玩遥控器,把电视开了,电视的画面上刚好有一个男子上身没穿衣服。文文指着画面说:“爸爸!”我先是哈哈地笑,既迷惑又觉得好玩,随即大悟:敢情他爸爸夏天在家的时候,基本不穿上衣呢!后来跟女友说起这事儿,她说自己老公天热的时候在家的确不穿上衣。文文的过度概括仅限于此。他对于与自己爸爸同年龄的男子,并不会称其为爸爸。

 

然而一个寒假过去,开学前回来再见到文文,文文却令人忍俊不禁地追着我喊妈妈。刚开始觉得好玩,边笑边不断地纠正:阿姨,喊阿姨!随着时间过去,我逐渐地感到不妙。这孩子,过度概括得也太严重了吧?即使他妈妈就在身边,他看到我出现时,都喊着“妈妈、妈妈”扑过来要我抱!有时候我一手拎着一大袋菜、另一手提着我上课用的大书包,根本就没有手抱他了呀,于是对他说“宝宝阿姨把东西放好再抱好不好?”也不行,小家伙就抱着我的大腿哭闹。也有时候他妈妈明明就跟他一起走,我从后面赶上来打了声招呼,他马上喊着“妈妈”冲过来。。。。。。据文文家人说,他也常常喊别的女性为“妈妈”,主要是那些跟他比较熟悉的人。

 

对于幼儿来说,过度概括,是很常见的,孩子大多得经历过度的扩展,尤其是在物体的物理特征如大小,形状和结构方面。比如,球可能被孩子用来指代所有圆的物体。但像文文这样大范围高强度地认别人为妈妈、尤其是自己妈妈就在身边的都那么执着,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回想一下文文在“妈妈”这个称谓上开始出现泛化,是从女友年前工作突然忙碌的时候开始:那时候她从早忙到晚,实在不能亲自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去,她只能隔几天去看一下孩子然后就离开。据女友说,每次她去看了孩子之后,孩子不愿意她走,不肯吃东西,晚上也不肯睡觉,一个一个房间地去找妈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文文开始喊他的阿姨为“妈妈”。开学前后文文终于被带回自己家中,但仍然由奶奶带,妈妈还是几天才回来一下 ---- 那段时间正是他见到我就要“缠着妈妈”最严重的时候!现在过了一段时间了,有时候他在我身边玩、我突然去厨房的时候,他情急之下仍然会喊“妈妈”,但在我们不断的纠正下,他总算不再总喊我妈妈、懂得在敲门时喊“姨、阿姨”了。

 

对于文文这么突出的过度概括,我有点儿疑惑。从心理上说,三岁前长时间的母子分离,很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最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伤害不可逆转。从人的记忆角度来看,外向、乐观、自信等个性特征有助于减少记忆过度概括化现象。那么,是否反过来,焦虑、悲伤、难过等负面情绪也有可能会加重过度概括呢?文文必定记得自己的妈妈,但是,是否寒假前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与妈妈分离,他的心理受到的伤害甚大,从而使得过度概括十分严重呢?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于孩子是一种心理补偿啊:妈妈不见了,那就所有对我好的女性都是我的妈妈吧!

 

像文文在“妈妈”的称谓上如此过度概括的,我知道的仅此一例。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一类事情?您是否也见到过这样的孩子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