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这是我的”的感觉有多重要?

(2012-02-19 09:34:42)
标签:

幼儿

所有权敏感期

安全感

过渡客体

分类: 点滴成铅

通常,孩子两岁左右时会开始执着于“某某东西是我的”。进入所有权敏感期,标志着他/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对于人的生命本身来说,自我意识是自然界设定的密码。人必须先拥有自然属性,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再获得社会属性。然而,对于幼儿所有权敏感期与其安全感的建立之间的关系,我一直没有太多的理解,直到这两天目睹了两个娃娃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思考,有了深一层的体会。

 

这两天,刚好是回校后的第一个周末,碰巧,两位女友都过来聊天玩耍。这两位女友都有了宝宝,年龄也差不多,两岁左右,只是性别不一样。紫紫是个斯文漂亮的小姑娘,而宏宏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刚开始,俩娃娃一起跑来跑去,还挺开心的。跑着跑着,宏宏转身的时候,速度过快,把紫紫给撞倒了。紫紫哭了一会儿。之后俩小朋友再玩的时候,紫紫明显有顾忌,总有点儿防着宏宏。而宏宏力气很大,不断地扯紫紫一起玩,这让紫紫更加面露害怕之色。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一阵子。之后,紫紫自己走到一边,去玩她的婴儿手推车。宏宏一看小伙伴玩推车去了,马上向她跑了过去,估计是想一起玩吧。紫紫一看对方在朝自己跑过来,马上不断摆手,着急地说:“不!不!不!不!”看着宏宏跑到她身边开始玩推车,她想把对方推开,但力气小推不动,只好站到妈妈身边,无助地哭了。

 

看到紫紫的样子,我先是大笑了一番。(不太应该,可看着实在太好玩了,没忍住。)紫紫在与宏宏的相处过程中,很明显地表现出不安,尤其是看到对方冲过来要“占据”本属于她的物品时,她显得非常无助。

 

看到这两个小娃娃的互动之后,我想起了小姑子的女儿瑜瑜。瑜瑜的所有权敏感期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她的所有权敏感期很好玩,为此我还特意写了一篇《属于我的你不能动!!》。去年暑假的时候,她跟她妈妈又来到了我们家。当时我的女友也常常带着孩子来玩耍。本以为瑜瑜有小朋友作伴会比较开心,但出乎意料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女友带着孩子过来的时候,往往带着一两样玩具过来。瑜瑜见到了,刚开始总会喊:“这是宝宝的!” ---- 宝宝是瑜瑜的小名。她总说那是她的玩具。然而她的声称得不到大人的认同。逐渐地,她变得有点儿郁郁寡欢。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外出给她买了好几样玩具,有积木和塑料的蔬菜切。回来之后,女友跟孩子再过来玩,瑜瑜“这是我的”的声称得到了肯定,她明显开心了很多。

 

再回想侄女晓晓。晓晓幼时无论去哪儿都必须带上她自己的玩具海豚,尤其是在睡觉的时候,必须抱着柔软的海豚睡觉,并且这个习惯持续多年。万一在外出或要睡觉时发现海豚不见了,她会着急得大哭。在夜里睡觉,迷迷糊糊地醒来时,即使眼睛都没有睁开,她的手也一定会到处去摸,直至找到海豚了把它抱在自己怀里方好好继续睡觉。很显然,这个玩具海豚作为过渡客体(即幼儿的依恋物),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帮她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

 

这三个孩子在此有一个很大的共通点:外在的物质可以很大地左右其情绪和感觉。尤其是瑜瑜和晓晓更为明显,她们都依靠外在的物质来获得安全感。

 

心理学家们认为,过渡客体是自我的延伸,对孩子来说是他/她自己的一个延伸。如果有人把其过渡客体拿走,他/她就感到自己身上的部分被拿走,然后回到困顿的状态。晓晓即属于这种情况。如果这种解释尚不能让我们理解瑜瑜的感受的话,孙瑞雪老师有关幼儿对于所有物的拥有与其安全感、自我的成长三方面的关系的论述更为具体。

 

她在著作《完整的成长 ---- 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中指出,当幼儿能比较确定并保证自己的物品不受他人侵犯时,他/她会感觉到安全很多。这种安全感的建立还属于比较基础的层次。这种基于物质层面的安全感会逐渐成长,最终将落到自我的层面上去。当安全感的成长能有这种落实,人就不需要再从外界去“拥有”才感到安全,因为安全感已经存在其内在中了。换言之,当成人真正的安全感不足时,他/她会极力抓住外界的一切,比如金钱,比如房子,来感觉安全,因为他/她还停留在追求最初级的安全感的需求上。

 

如此看来,保护幼儿的所有权敏感期,帮助其“这是我的”的感觉不受侵害,实在太重要了。从长远来看,它甚至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是否会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也决定了孩子长大以后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因为拥有自我,才能拥有定力和判断力,而内心的力量、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和爱的能力,皆源于此。



————————————


孩子“这是我的”的感觉有多重要

 

 

周末,两位女友都带自己的孩子过来玩耍。刚开始这两岁多的俩娃还挺开心,后来小姑娘紫紫去玩她的婴儿手推车,小男孩宏宏看见后马上向她跑了过去,紫紫马上摆手,着急地说:不!不!不!不!宏宏没听她的,跑到她身边开始玩推车。紫紫想把对方推开,无奈力气太小推不动,于是站在妈妈身边,无助地哭了。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位小女孩。暑假时小姑子带着女儿瑜瑜来我们家待了一段时间,当时女友也常带紫紫来玩耍。紫紫过来时,往往拿着一两样玩具。而瑜瑜见到那些玩具总喊:这是宝宝的!” ---- 宝宝是瑜瑜的小名。这种声称当然被大人否定,她逐渐变得有点儿郁郁寡欢。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外出给她买了好几样玩具。回来之后,女友跟孩子再过来玩,瑜瑜这是我的的言论得到了肯定,她明显开心了很多。而我的侄女晓晓,幼时无论去哪儿都必须带上她的玩具海豚,且在睡觉的时候必须抱着。甚至半睡半醒的时候,晓晓的手也常到处摸,直至找到海豚了把它抱在自己怀里,晓晓方能安然沉睡。

 

这三个幼儿有一个共通点:外在的物质可以很大地左右其情绪。尤其是瑜瑜和晓晓,从她们的表现来看,她们所依恋的这些物体,可帮其对抗焦虑、寂寞,令其获得安全感。在心理学里,幼儿的这些依恋物,属于过渡客体。

 

心理学家们认为,过渡客体是孩子自我的延伸。如果有人把其过渡客体拿走,他们会感到自己的部分被拿走,从而感到困顿。心理学家、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在其著作《完整的成长 ---- 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中指出,当幼儿能比较确定并保证自己的物品不受他人侵犯时,他们会感觉到安全很多。这种基础层次的安全感可逐渐成长,最终落到自我的层面上。自我层面的安全感一旦落实,人就不再需要从外界去拥有才感到安全,因为安全感已经存在人的内心了。反之,如成人的安全感不足,就会极力想抓住外界的一切 ——如金钱、房子 —— 来感觉安全,因为他还停留在追求最初级安全感的阶段。

 

幼儿对于所有物的拥有与其安全感、自我的成长密切相关,因此,保护幼儿 这是我的的感觉不受侵害,非常重要。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会否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和他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因为,拥有自我才能拥有定力和判断力,而内心的力量、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肯定和爱的能力,皆源于此。

已刊发于《淮海晚报》(2012年11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