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过年婆婆岳母 |
分类: 至亲至爱 |
没有结婚之前,过年是件简单的事情。行李收拾好,买张车票上车,三个小时就回到了。至于打点年货、拜访亲友甚至于给压岁钱,都有爸妈做主,“小孩子”照爸妈说的去做便是了。嫁人之后,过年便不再如以往那般简单。别的不说,单单是年假期间,什么时候回家、回去了又待多久、什么时候回娘家,都不再是一个人说了算。
嫁作他人妇,做了别人的儿媳妇,便多了一对爸爸妈妈。除夕年夜饭,按照家乡一带的风俗,我们都跟老公的家人在一起。犹记得婚后第一年在公婆家过年,自己心里甚是难过。想来,那时候,自己的爸爸妈妈心里也不好受。虽说女儿大了,结婚嫁人,是件好事,但过年时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也是人之常情。幸好按照这里的风俗,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就回娘家探亲了。这对许多出嫁了却挂念着自己父母的女子来说,也算是种补偿。
今年因为买到的到深圳的最早火车票已经是初十的,那意味着到了娘家之前我们会待到初十下午,夫家的人便说,晚一点儿再去娘家吧。考虑到回家之后公公的身体不适,让老公非常担心,再者回到娘家之后的确可以停留好几天,便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是,到底晚多少天呢?婆婆和小姑子都提到,老公的二姐初四会回娘家,我们就初五再过去好了。我心里犹豫不决,没有马上说好。虽说初四初五,听着只差一天,可是对于春假里期盼回家的女儿、盼着孩子回家的父母来说,一天的差别有多大,只有当事人的心里最清楚!
我向来是个脸上藏不住事儿的人。就这么犹豫了小半天,老公再见到我,问我怎么了。我问他:你很想等到你姐姐来再去我爸妈家吗?老公马上明白了是为什么事情,说道:没事,你想初四过去,我们就初四过去吧!我再问道:你姐姐初二不能过来吗?她初二过来,我们初四再走,也可以见面了。老公摇头:她初二要祭祖的。我们这里的风俗,初三是不回娘家的。所以他姐姐初二不来,就得初四才来。我想了想,问:那她早上祭拜了之后再过来啊!过来不过三四个小时,中午出发也还是可以的啊。老公没想到可以这样,愣了一下,说哦也是,那我问问看吧!其实交谈到这个时候,我知道除非有什么意外,我们初四肯定会回家的了。
初三,婆婆开始准备让我带回娘家的糯米饼等东西。傍晚的时候,婆婆用白话大声说了一句:初五再过去吧!老公家其实是讲客家话的,我能听懂大部分,但有时我听不懂细节。为了让我能听懂,婆婆平时跟我聊天时一般讲白话,跟粤语很接近,这样我基本可以交谈。她突然用白话说这么一句,当然是直接说给我听的。我一时不知如何应答。答应么?心里过不去。不答应么,找什么理由?就在我没吱声时,老公说:那怎么行呢?人家父母也是父母,人家也希望快点儿见到孩子的啊!婆婆不好意思地笑笑,不再说什么了。
我默默地坐在一边,却想起曾经有一年,在我们初二回娘家之前,婆婆问老公:过年前去她家探一下行吗?意思是过年前先陪我回娘家,然后初二就不过去了,可以在家里待久一点儿,这样是否可以。老公当然马上说不行。当时我心里没有愤怒不满,只是觉得有点儿好笑:年前年后回去,区别多大啊,那怎么行呢?可是也从婆婆说的这话里,看出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在家里多待一阵子。老公从读大学开始便离家在外,而且比起我来,离得更远;工作后天南地北,总也不在父母身边。一年长长的三百六十五天,能在家多待几天的,也只有春假罢了。
有首儿歌唱道: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我想,的确,在盼望跟孩子团聚这一点上,天下的许多父母,都是一样的吧!婆婆是妈妈,自己的妈妈也是妈妈,都同样需要孩子在身边,共享天伦。有一天,待我们做了父母,孩子长大,恐怕也同样是如此盼望孩子的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