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心理学领域,智力是最难解释清楚的概念之一,可以说,有几种智力理论就有几种智力概念。智力概念的存在在心理学领域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跨文化心理学领域,更有存在的必要。自从科学心理学正式确立后,智力研究开始兴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了多种智力理论。这些智力理论有共同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力
智力理论 智力心理学 智力研究
一、引言
智力理论和研究一直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关智力的研究已经走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经过心理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智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智力研究的过程中,“智力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心理学家们想要攻克的难题,并以此形成了多种智力理论。本文主要是对智力概念及其存在意义、智力的理论流派以及智力理论发展的趋势做粗浅的述评。
二、智力概念及其存在意义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所有重要概念中,智力是最难解释清楚的概念之一。从有智力研究开始,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智力概念的明确解释。1879年科学心理学确立后,有关智力的研究得到了质的发展,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智力概念,并形成了多种智力理论。可以说,有几种智力理论就有几种智力概念。下面我们重点对一些智力概念进行介绍。
比奈(1916)是最早从事智力测验的心理学家,他对智力的定义是“选择并维持某一明确方向、作出调节以实现某种既定目标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
斯皮尔曼(1923)则将智力定义为“推断出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
弗雷曼(1955)认为智力是“个体适应所处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更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戴斯(1973)又将智力定义为“有目的的计划和形成个体行为的能力”。
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应该是“对个人所处现实社会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调节、形成和选择的心理活动”。
随着智力研究的深入,智力概念将不断被完善甚至推陈出新。然而智力概念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尤其是在跨文化心理学当中?
智力概念是智力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众多智力理论流派的形成都是建基于智力概念的基础上。每个智力理论流派通过其所认同的角度对智力作出定义,然后再围绕所作出的智力概念进行理论拓展,直至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并竭尽全力去完善它。
跨文化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有关智力研究主要重视分析研究在现实情景(环境)中的智力活动,把握智力与社会文化情景和环境的关系,力求在智力活动与环境要求和压力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智力的本质和起源[1]。跨文化心理学家贝利认为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智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智力的跨文化研究;二是智力的种族研究。这两种研究方式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最后揭示智力的本质和起源。而智力概念是对智力本质的一种描述。因此在跨文化心理学中,智力概念同样有必要存在。
三、智力理论流派概述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确立后,智力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一百多年以来,智力理论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
(一)智力因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智力理论的形成也是以因素分析为基础。
智力因素理论也称智力测验理论。第一个提出智力因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皮尔曼。他在1904年首先用自己创新的因素分析方法对智力结构作了研究。该理论认为,每个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两种能力,分别是一般能力(即g因素)和特殊能力(即s因素)。一般能力对所有活动来说是共同的,特殊能力则是一种活动所特有的。斯皮尔曼强调g因素是智力的核心,而s因素只具有偶然意义。
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对斯皮尔曼的智力因素理论加以发展。他认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由7种不同的心理能构成的能力因素群,包括:言语理解、语言流畅性、归纳推理、空间知觉、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等。
1971年,吉尔福特和卡特尔分别对前两位心理学家的智力因素理论加以完善,至此智力因素理论发展到了顶峰。吉尔福特提出三维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操作、内容和产物为三个维度,包括120种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卡特尔则提出了较为简明的层次理论,该理论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个亚因素:流体智力指洞察复杂关系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晶体智力所代表的是要经过教育培训而获得的能力。
智力的因素理论在本质上都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利用个体有差别的因素,并以此做分析作为理解智力的基础。智力因素分析理论对智力的定量研究有巨大贡献,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智力的理解,而且启发了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新的探索。但是,这种模式本身隐含着一些致命的弱点:一是智力因素理论强调从智力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忽视了智力本身的分析探讨,描述的仅仅是智力的静态结构,难以深入到智力活动的内部,揭示智力的本质和活动规律;二是智力因素理论过多的依赖相关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的技术[2]。
(二)智力认知心理学理论
1、皮亚杰的智力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皮亚杰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机能主义、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阐述了智力是什么、智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机制,并对智力的发展从运算的阶段上作了划分[3].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这种适应有其内在的内容和功能:内容是指由逻辑运算系统构成的认知结构;功能是指认知结构的反映抽象化和平衡作用。皮亚杰承认智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着,他用哥白尼式革命来说明智力的去自我中心的质变。
皮亚杰在智力发展的宏观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揭示智力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微观规律方面有很大的欠缺。他以数理逻辑来说明智力有过分抽象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对认知结构做同化和顺应的功能分析也不足以说明认知结构的具体功能。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批评传统智力理论只研究智力与学业的关系,而没有涉及实际生活中的智力,并依此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由七种独立的成分或模块构成,后又增加到九种,分别是:语言智力——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音乐智力——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支配自身身体以完成运动作业的能力;空间智力——在环境和方位辨别方面的能力;内省智力——了解、认识自身并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自然主义者智力——了解环境与之和谐相处的能力;存在主义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依靠了大量的神经生理学证据,他强调他所例举的智力并不是单一智力的不同成分,而是每一种都独立于其他几种得截然不同的智力,每一种智力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种能力的模块[4]。同时加德纳不否认文化历史的作用,认为智力的前提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他认为不同的文化重视不同的智力类型,不同的智力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也不同。因此他在天性和教养方面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内涵扩大了,将原来人们认为的地非智力因素纳入到智力范畴,这对智力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启发作用。这种理论从成分的角度对智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强调平衡的建构智力,为智力结构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仍旧是从特质的角度对智力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智力因素理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
1985年,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即背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以及成分亚理论:背景亚理论强调发生的背景的重要性,认为要从背景中看待智力,看待个体对现实世界环境的适应、选择和塑造,它具有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色彩;经验亚理论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个体应付新事物的能力和加工的自动化程度高度依赖于经验;成分亚理论是斯滕伯格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认为智力由三个基本的信息加工成分组成,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斯滕伯格认为成分亚理论中的三个成分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信息加工的差异,并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1996年,斯滕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现实意义的成功智力理论,并指出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构成。斯滕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要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保证分析、创造和实践智力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成功智力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新型理论,重视元认知能力、个性和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强调了智力的发展可能性,对以学业成就为智力指标的传统智力概念是一个强烈的冲击[5]。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较之传统的智力理论有很多优点:它拓宽了传统智力理论的狭窄视野,让人们对智力本质、智力测量和评估有了新的认识;该理论有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理论的很多方面都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这种多侧面的理论更反映出人类智力复杂性的一面。但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在三元智力理论中,成分理论中的三个亚成分之间的内在过程不是很清晰。
4、戴斯等人的智力的PASS过程模型
1990年,戴斯等人提出了PASS智力模型,即“计划、注意和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他们把传统智力研究的因素分析方法和认知加工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以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的大脑三级功能区学说为理论基础,。这种理论模型认为,智力由包括上述四种认知过程的三个功能系统组成,即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加工系统(编码系统)和计划系统。其中,注意——唤醒系统对应鲁利亚大脑皮层一级功能区的功能,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同时——继时加工系统对应鲁利亚大脑皮层二级功能区的功能,是智力活动的主要操作系统;计划系统对应鲁利亚大脑皮层三级功能区的功能,负责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等高级功能,对另外两个系统起着监控和调节的作用。这三个系统各具功能又相互作用,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进行。
戴斯等人的PASS模型侧重从信息加工角度描述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过程,重新建构智力的概念,非常强调计划中智力活动中的作用。这种理论模型使我们在对智力测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了崭新的视角。但这种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只涉及到智力的心理操作层面,并不涉及动机、情感和个性等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
(三)智力认知神经学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包括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生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生物学和计算神经科学等,这些都是新兴科学,还未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它们对智力的研究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提出完善的智力理论,但经过逐步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智力研究中还是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法国教授比尔诺德于1988年出版的《大脑皮层的适应性神经网络》。
比尔诺德在该书中将当代神经生理学、神经形态学、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等许多新科学丰富的事实集中起来,说明智能活动的脑机制。智能活动的脑功能机制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皮层细胞、功能柱、皮层映射和网络。在多种细胞中,着重分析锥体细胞与大量中间神经元的连接方法,说明功能上的层次性、整合性及其记忆功能之所在;在功能柱层次上,它们强调信息加工的并行分布特征,皮层上数以万计的功能,可以并行性进行传入——传出的信息传递加工,每一个功能柱又有许多神经共同活动,完成信息加工和学习功能;在皮层映射层次上许多功能相互连接的柱彼此形成区,将许多区结合在行为适应功能之中,如识别物体、空间方位判定等;最高层次是神经网络在几个功能区之间随时的变换连接组合方式来实现复杂智能活动,如语言学习等[6]。
在认知心理学中,已经广泛采用了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方法,并积累了许多科学资料,脑磁图、脑的正负电子发射层扫描技术(PE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等的应用,使认知模型研究与脑功能研究可以在人类被试中同时进行。20世纪80年代,有关认知神经科学的智力研究包括复杂认知模式的猴型与电生理技术相结合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开始探讨认知过程与脑功能变化规律。
认知神经科学采用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在智力活动脑机制的研究中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但是,因其系统的不完善,仍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只能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而逐步解决。
(四)智力的生态文化学理论
智力的生态文化学理论分析研究在现实情景中的智力活动,把握智力与社会文化情境与环境的关系,力求在智力活动与环境要求和压力的相互作用中揭示智力的本质和起源[7]。20世纪50年代,费古森提出了文化分化律,它反映了智力研究中生态文化论的核心思想。此后,许多心理学家根据文化分化律深入探讨了智力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生态文化的智力理论,如贝利的生态文化理论模式、道森的生物社会学理论模式、鲁利亚的文化历史发展论等等。
生态文化的智力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智力与环境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生态文化论者一般认为智力包括三种平行的、联系松散的智力:一般智力、特殊能力、认知风格。这三种智力分别与种族主义观、相对主义观和普通观三种原则相联系。生态文化轮将影响智力发展因素分为四个方面:生态背景、经验背景、变现背景和实验背景。
智力的生态文化学理论强调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智力生态文化研究,为心理学研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希望其能在文化差异的确认及研究本身的严格控制方面有所成就。
(五)情绪智力理论
早在智力运动的早期,情绪智力理论就已经被提出来了。1920年Thondike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他认为,社会智力是“理解和管理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从而妥善处理人的关系的能力”;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Alexander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在他的研究中,被试对作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及企图成功的愿望等因素,对被试的测验成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把它们归为非智力因素;1940年Wechsler提出普通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并于1943年提出非智力因素是预测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1948年Leeper提出,情绪思维是一般智力的组成部分并对逻辑思维起促进作用;1983年Gardner发展了多元智力理论,在该理论的7种智力中,包含了两种情绪维度成分: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情绪智力的正式研究并提出相关理论是由Salovey和Jmayer完成的。1990年心里学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提出较系统地理论;1988年Bar-on提出与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EQ概念。它认为EQ是一系列有助于个体应对日常生活需要的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它比IQ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这些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情绪智力理论。
1、Salovey和Mayer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Salovey和Mayer于1990年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并在1993年、1996年进行修改,直到1997年基本定型。他们把情绪智力看作是个体准确、有效的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集合,认为“情绪智力是觉知和表达情绪、促进思维情绪、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控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因此概括出情绪智力包括的四级能力,即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情绪的成熟调控[8]。这四种能力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有一定的次序先后和级别之分,一级能力最基本和最先发展,四级能力比较成熟而且到后期才能发展。
2、Goleman的理论
1995年Goleman在《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及情绪智力的培养等问题,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他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他认为情绪智力对个体成就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更大,而且通过测验和训练能得到明显的提高。Goleman认为情绪能力和情绪智力是有区别的,情绪能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而情绪智力决定了我们学习那种依赖于情绪智力的实际技能的潜能。
3、Bar-on的理论
1997年Bar-on对情绪智力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综合,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在2000年,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智力是影响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他还对情绪智力和社会智力进行区分,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人管理能力,如冲动控制;而社会智力是关系技能。情绪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医生都在变化,能通过训练和矫正措施以及通过治疗干预得到改善和提高。
Bar-on也提出了情绪智力模型,该模型由五大维度组成: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这些成分又由15种子成分构成他们都是相关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这5种子成分是个人应对生活的能力和个人总的情绪幸福的决定因素,因此是情绪智力最有效、最稳定的成分[9]。已有的研究也支持把情绪智力看成是对个体取得成功的总体能力和倾向的综合观点。
心理学家们在探讨情绪智力理论的同时,也在尝试编制能够准确测量情绪智力的工具。已有的情绪智力测量工具包括:
Bar-on的EQ-i量表、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情绪能力调查表、工作能力量表Ei版等等。
我国心理学界也一直把情绪智力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提出了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并编制了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我国学者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他们又可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
情绪智力的研究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课题。情绪智力在人们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情绪智力的理论和测量也常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人格形成和训练、学习能力发展等多种领域。但,情绪智力的研究历史还不长,理论也不够成熟,还是有很多问题出现。如,如何更准确认识情绪智力与一般智力和人格因素的关系?情绪智力到底是非认知因素还是介于非认知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分界点上,还是两者的结合?等等。因此情绪智力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
(六)个性智力理论
智力不同于一般的认知过程,它具有稳定性,是人的一种特性,是个性化的一个方面[10]。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是偏重于认知方面的特点,是一种综合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吴福元教授则将个性的动力体系纳入智力的研究中;陈中永教授也认为,智力应从个性方面研究,并视之为个性的表现或特点。我国学者的这些研究应该是智力的个性层次研究来统合智力的一种趋向。
(七)社会智力理论
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最早提出了社会智力的观点,认为社会智力即人际关系的调适能力。后来人们对社会智力的概念进行了发展。坎特和基尔斯托姆认为社会智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概念性知识,即关于他人或情境的事实;规则性知识,包括对人分类、作出推理和判断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各种行为表现,在实际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11]。总之,社会智力是一种理解人际情境中人的感受、思想和行为及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包括一系列的知识、经验和解释社会信息、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
社会智力从知识、规则和具体行为方面阐述了智力的内涵,强调智力的社会适应性,这与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概念比较相似,也推动了智力概念本身的发展。但该理论并未将社会智力内部三方面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而且用知识来描述智力概念也值得商榷。
(八)综合智力概念的提出与思考
综合智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多元智力和情感智力理论在实践中的不足。中国学者王垒等人认为综合智力包含人格、动机、认知、情绪和社会五方面因素。这五个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必定和个体成就高相关。综合智力中的认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而动机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综合智力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理论体系尚处于建构时期,但其创新之处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首先,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是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统一;其次,传统智力理论过分强调遗传对个体的作用,而情感智力则又有矫枉过正之嫌,明显忽视认知、淡化遗传。综合智力明确提出认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控制,而且动机、情绪、个性和环境关系密切;再次,多元智力及情感智力将智力分解为若干独立的因素并试图定量研究某一因素对成功的影响,但未注意或刻意回避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交互作用。综合智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所有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及他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2]。
综合智力的提出是对智力理论的丰富和补充,为智力的研究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综合智力概念的提出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如何理解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综合智力如何测量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综合智力理论体系和模型的逐步完善。
四、智力理论发展的趋势
关于智力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智力理论也显示出人们对智力问题的关注。结合各个智力理论,我们发现:尽管研究智力的角度各异,对智力内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却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发展趋势[13]。
(一)从单维度分析向多维度扩展
早期智力理论大都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智力,而且都是简单因素分析。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到桑代克的三因素论,再到瑟斯顿的群因素。这些智力理论是从“一元论”的假设出发,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力概念对个体智力进行描述,仍然把智力局限于个体的某一些方面,而贬低其他认知方式的重要性。加德纳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智力类型,而且还指出人类的智力不仅仅局限于这八种,反映出人们开始把智力看作是一种多因素、多维度的心理现象。
(二)从特质分析到内部过程探讨
传统的智力理论,从二因素理论到群因素论,从层次结构论到三维结构论,再到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都是从特质角度阐述智力。他们把智力看作静态的对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中寻找元素和特质,这些智力理论的发展没有跳出特质论的范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智力理论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以参与智力活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智力,从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智力。如,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戴斯等人的PASS理论都尝试从内部“过程”探讨智力,把智力看成是动态的、发展的,把智力理解为一个活动系统,活动系统的内在过程才是研究的真正对象。
(三)从单纯强调认知因素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并重
无论是传统的特质理论,还是新进的过程理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智力活动的内涵是认知性的,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智力。但,认知领域是智力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非智力因素已经被证明对智力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动机、情绪等。在这方面,代表性理论是中国学者王垒等人提出的综合智力理论。
(四)从强调智力的内部结构到关注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比较关注智力的内部结构,而忽视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80年代以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强调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智力是与其所在情境相联系的。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中有专门的背景子理论也说明了此点。塞西的生物生态学观点认为个体的多种资源是决定于其所处的生态场,这就从更深的角度强调了背景的作用。
(五)从关注分析性智力向重视实践性智力发展
早期智力理论和测验主要内容和对象是分析性智力,智力的重点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和思维有密切关系的成分。这些智力理论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智力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日益看重智力研究的实际应用,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生活实际,尤其是解决智力与个体的实际活动能力的关系方面。这方面的智力理论包括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社会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等。实践性智力把智力放在实践活动中并与之联系起来考察,对智力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有了合理的解释,而且智力对后天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和指导作用。
[1]周天梅.智力理论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李红燕.智力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3]吴效和.智力理论概述及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6期.
[4]赵笑梅.智力理论的最新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2005年第4期.
[5]胥兴春,程启军.智力理论发展的新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期.
[6]周天梅.智力理论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周天梅.智力理论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9]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0]吴效和.智力理论概述及展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胥兴春,程启军.智力理论发展的新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2]范国平,申荷永.对当代主要智力理论的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3]胥兴春,程启军.智力理论发展的新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