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康熙御笔“灵峰胜境”的匾额有故事
史忠树文/图片截自多多发的视频
今天(2018.7.23.)上午,我在微信中看到好友多多拍摄的游五台山的视频,那视频中我看到了“灵峰胜境”的匾额。这块“灵峰胜境”的匾额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
据媒体资料,五台山“灵峰胜境”的匾额是康熙皇帝所书,其中“峰”字还暗藏着康熙寻父的故事呢!
“灵峰胜境”四个蓝底鎏金大字匾额,在五台山灵鹫峰上的菩萨顶,悬挂在一座三门四柱七檐的木牌楼上。匾额上方镌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玺印。其中“峰”字的写法与现行汉字有所不同,一是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写成了“峯”;二是“峯”字下部的“丰”,由三横变成了两横。这让人困惑不解。“峯”字下部的“丰”,为何少写了一横呢?
据说,“峯”字少写一横,这是康熙皇帝在五台山上有意留下的错字。说起这个错字还与一段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呢,那就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之谜。
顺治皇帝24岁那年便驾崩了,宫里传出的消息是死于天花,而民间却另有说法,认为顺治为情所困,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去了。一次,康熙借来五台山拜佛为名,悄悄打听父皇下落,当行到灵鹫峰菩萨顶附近时,遇到一位仪表非凡的僧人。康熙便上前与他打招呼,僧人自称名叫“八乂”。下山后,康熙反复念叨着“八乂”,猛然醒悟:“父”字拆开,不就是“八乂”么?原来自己遇见的那个僧人就是父皇啊!康熙赶紧上山寻父,但“八乂”却不见了踪影。康熙甚感失落,故而在题写“灵峰胜境”时,有意将“峯”字下面的“丰”少写了一横,寓意为“父子缘薄不相识,人生有憾难圆满”。
这段康熙寻父的故事的确很感人,但明显系好事者附会编造出来的。由匾额的款识我们知道,康熙题匾时间为甲戌年仲夏,即康熙三十三年的1694年,此时距康熙1667年亲政已过去了27年。康熙时隔27年再去寻父,显然与情理不合。事实是,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起,康熙皇帝先后5次巡幸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像,赐题碑文匾额,把五台山佛教当成了怀柔蒙、藏等民族的工具,以达到安定统一的目的。另据史学家们精心考证,顺治皇帝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死于天花。再者,康熙所题的“峯”字根本就不是什么错字。
其实,古人在书写“峰”字时,下部的“丰”既可写成三横,也可写成两横。如《圣教序》中王羲之写的两个“峰”字均为两横;康熙的书法受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影响很大,董其昌的“峰”字也多是这样写的。
那么,“峰”字为何可以写成两横?由下面“峰”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在甲骨文、金文中,“峰”字都是两横,甲骨文竖画下有一圆点;到了小篆才演化为三横。因此,这种两横的“峰”字可说是古文字的“孑遗物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