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都知道出门踏青是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活动,可是你知道最早来源于哪个节日吗?是的,就是渐渐被人们淡忘,却内涵丰富的上巳节。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 上巳,原指阴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到了魏晋演变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
晋代陆机在《三月三日诗》中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说的就是人们按照传统,在上巳节踏青出游,并且到河边沐浴祈福的场景。

过去,在这一天,满朝文武百官有集体休假的;皇帝经常用这个日子来宴请新科进士。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
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行我所行,爱我所爱,自由交往。 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
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

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01 祓禊 所谓“禊”,即“洁”,“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
三月到了,天气回暖,人们结伴到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
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曲水流觞 在上巳节中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
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孕育巫术。
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而来。
曲水流觞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郊外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
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佩戴荠菜花
在这一天,古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此外,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宋赞宁《物类相感志》云:“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颈上,则飞蛾蚊虫不投。”

女儿节 又称桃花节。古代汉族少女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结伴到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

上巳节与清明寒食的日期相近,大约从唐代开始,这三个节日便逐渐融合到了一起,它踏青出游的传统则被清明节继承了下来。
所以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到,“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除了是汉族的上巳节,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