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2.jike.com/get?name=T1MAhDBmV41RCvBVdK
几年前,一直没有联系的友人的女儿突然打来电话,告知有好事临门。说给国内一代表团当陪同翻译,一天有相当于一万日元即700多元人民币的报酬。
已经20岁的女孩在电话中说:多轻松啊。只是陪陪到处走走、吃吃饭,就可以每天有700多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可是我遇见的最轻松的一分工了。可惜平时我要上课。
正当我摸不着头尾时,那女孩突然提高声音说:不过周末我想去,我一个人在日本上学,虽也打着一份工,但生活不宽裕。你周一到周五干,我周六、周日好吗,我好想好好吃几顿中华料理呀。
听着女孩的讨价还价,我有些啼笑皆非。我根本就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没有答应什么,我不能相信会有这种好事。
http://img2.jike.com/get?name=T1KPLuBKKX1RCvBVdK
多年前选择回国发展的友人,临走前托我们关照一下他们留在日本继续读书的女儿。可现在的年轻人主见强,很少能听长辈的建议。后来还不顾父母的一番苦心,从大学退学转到短期大学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我们。现在突然打来这种电话......
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按女孩给所的代表团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晚上终于有人接了,是浓重的北方口音:“你明天上午九点钟到我们这里会馆后生寮来,带我们去附近的学校转转,我们要给每个学校发免费入场卷,让学生都去看我们的风筝展。”
我明白了,这是个来自风筝故乡的代表团,目的是在日本推销风筝,但他们的做法完全是国内那一套,在日本根本是行不通的。我只好解释说:日本的学校是不可以随便进的,必须通过教育委员会,争得同意后还要事先电话联系,然后才可以去学校的。
“那你领我们去教育委员会吧!”我说:若是搞文化交流,教育委员会还有商量的可能;若是为了搞促销,就一点可能性都不会有的。
话筒的那边立刻说:那你就说我们是来搞文化交流的。其实我们就是不会说日本话,你只要领我们去、帮我们翻译就行了,大不了送点好处。
我听了又是啼笑皆非,好有自信呀。可这是在日本,不是在国内。任我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只好说家有幼儿走不开,容我考虑一下。
http://img1.jike.com/get?name=T1OvV0B_Cv1RCvBVdK
晚上女孩的妈妈从国内打来电话,说:正好认识风筝代表团的人,知道他们去日本没有钱请正式翻译,就想到了你,你可以帮帮他们,顺便你也可以挣点零花钱。
我有些动心了。但只有3岁的女儿怎么办?幼儿园的延长保育也只是到下午5点。去会馆光单程路就要用去1个多种头,根本无法保证早9点晚5点的上班时间。夜晚和丈夫一商量,丈夫立刻斥我家有幼女,却异想天开。
结果只能拒绝朋友的好意。但心中不时会想起这个风筝代表团,为不能帮助他们而有些遗憾。总是回想他们在日本可如愿?他们来日的目标可实现了?
实在是在来日之前,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日本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才可以少碰壁少走弯路。至于那个女孩,她是肯定碰了壁。她认为的吃吃喝喝就可以轻松挣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http://img1.jike.com/get?name=T1l6CkB4A51RCvBVdK
其实长期的在日生活,已经不知不觉染上了一些日本的习惯。比如守时,比如有信必回。但国人还没有养成这种习惯。
几年前听日本友人说起过她那登山家的丈夫80年代曾在中国受到过热情地接待,回日本后他们寄过礼物和好几封感谢信,却都是没有一点回音,这让他们很是困惑和不解。说这么好的中国朋友是应该不会失礼的。
我也想起自己来日十几年也给国内的朋友写过不少信、寄过不少贺年片,却很少有回函的。虽然知道这是文化上的差异,但多少还是感到有些寂寞。
日本的严谨和中国的散漫,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时会给中日两国人的交往带来一些困惑和误解。希望这些文字能给彼此一些启示。

往事随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