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昌春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以后陆续将生僻难认的34个县名用字进行了更换。在当时对大多数文化低的群众在读、写、认几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一些经改换用字的县名其弊端日益显现,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均对上个世纪50年代将生僻难认的部分县名用字进行更换提出反对意见。1956年以来更改的34个县名用字,并非是由各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更换的,而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单方面决定的,因此存在一些主观性。鉴于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字分技术委员会业已成立,汉字的研究工作将深入开展。兹对1956年以来更改的34个县名用字归纳整理,仅作进一步探讨。
1956年以来将黑龙江省铁骊县更名铁力、瑷珲县更名爱辉。江西省雩都县更名于都、大庾县更名大余、虔南县更名全南、新淦县更名新干、新喻县更名新余、鄱阳县更名波阳、寻邬县更名寻乌。广西省鬰林县更名玉林。四川省酆都县更名丰都、石砫县更名石柱、越嶲县更名越西、呷洛县更名甘洛。贵州省婺川县更名务川、鳛水县更名习水。陕西省商雒专区更名商洛、雒南县更名洛
南、盩厔县更名周至、郿县更名眉县、醴泉县更名礼泉、郃阳县更名合阳、鄠县更名户县、邠县更名彬县、鄜县更名富县、葭县更名佳县、沔县更名勉县、栒邑县更名旬邑、洵阳县更名旬阳、汧阳县更名千阳。青海省亹源回族自治县更名门源。新疆和阗专区与和阗县更名和田、于阗县更名于田、婼羌县更名若羌。2003年,江西省波阳县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原县名用字“鄱”,以保持和鄱阳湖用字的一致性。2003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波阳县恢复鄱阳县。鄱阳县,春秋时为楚番邑,秦朝设置番阳县。因“番”字同“鄱”,西汉初年改番阳县为鄱阳县,因县治在鄱水之阳,故名鄱阳。鄱阳湖,秦汉时称彭蠡泽。隋唐时称彭蠡湖。《读史方舆纪要》卷83鄱阳湖:“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到了南宋时,鄱阳湖才取代了彭蠡湖的名称。1957年改鄱阳县为波阳县(但鄱阳湖未改),使其县名意义无法诠释,词的意义发生变化,北京大学裘锡圭教授等专家对此一直持反对意见。2003年底国务院批准恢复了鄱阳县,很多专家、学者都表示赞赏。认为仅一字之改,即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黑龙江省铁骊县
名称源于辽代在黑龙江流域设置的东京道铁骊部。“铁骊”,本意是铁色之马。例如《礼·月令》有孟冬之月:“乘玄路,驾铁骊”的句子。1915年设置铁骊设治局。1933年设立铁骊县。1956年将铁骊改字铁力,使铁骊的本意“铁色之马”变成了“铁的力气”。
瑷珲县
名称始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于黑龙江左岸建瑷珲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黑龙江将军驻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于黑龙江右岸筑瑗珲新城,亦称黑龙江城,并移将军衙门于此,为清代北方重镇,即今黑河市爱辉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嫩江),由副都统驻守瑷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将此改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设瑗珲县。1956年改字爱辉县,1993年改设黑河市爱辉区。瑗珲名称源于瑗珲河,“瑗珲”为满语可畏之意。1956年改字爱辉,使瑗珲原意“可畏”变为“爱闪射的光”。
江西省雩都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置雩都县,以雩山、雩水(今贡水)为名。县治徙置不一,唐贞观五年(631年)县治被洪水冲毁,迁入灌婴垒(今县驻地)。雩山,在雩都县北,雩水出其下,相传昔人祈雨于此,故名。雩,字意是古代求雨祭祀。例如《左传·桓公五年》:“龙见而雩。”谓每年孟夏,苍龙昏见东方,以是月祀五方上帝,谓之常雩。又大旱亦雩。1957年将雩都改字于都,使其原意转变为“于姓的城邑”。
大庾县
唐神龙元年(705年)设置大庾县,以地居大庾岭北侧得名。《太平寰宇记》卷108云:大庾县“以大庾岭名为县。”大庾岭,为五岭(南岭)之一,位于江西、广东交界处。唐《元和郡县志》卷28引《南康记》云:“前汉南越不宾(归顺),谴监军庾姓者讨之,筑城于此,因之为名(大庾)。”又称庾岭。庾的字意是露天的谷仓。例如《诗经·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大庾”寓意为大的谷仓。1957年大庾县更名大余(但大庾岭未改),“大余”,意义变成了多余。
虔南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南康郡,改设虔州。取虔化水为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改名赣州。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设置虔南镇,以位于古虔州南部而得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设虔南厅。1912年改为虔南县。1957年取虔南的谐音改字全南。由“虔州南部”的意思,变成“整个南部”之意。
新淦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置新淦县,因当时县治临近紫淦山及淦水,因而得名新淦。淦水,源出江西樟树市东南离山,北流经紫淦山人赣江。1957年新淦改字新干,使原来的“淦水边的新城”意思转变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词。
新喻县
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设置新渝县,因渝水(今袁河)而得名,寓意为渝水边的新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声变而改新渝为新喻,已无新渝的本意。1957年新喻县改字新余,与唐代改新渝为新喻,其本质是一样的。
寻邬县
1914年改长宁县(与四川长宁县同名)为寻邬县,以县东五十里的寻邬水为名。寻邬水在该县东,源出寻邬堡,南流人广东龙川县赤石渡,又流人兴宁市为杜田河。1957年寻邬改字寻乌,基本上是可行的。
广西省鬱林县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改桂林郡为鬱林郡。隋唐以后改为鬱林州。1913年改为鬱林县。《水经·温水注》:“鬱,芳草也,百草之华,煮以合酿黑黍以降神者也。或说今傍金香是也。”“鬱林”寓意为草木茂盛繁多,1956年改字“玉林”,意义变成了桉树(玉树)成林。“鬱”简化为“郁”,使用“郁林”,意义比较接近。
四川省酆都县
隋义宁二年(618年)设置豐都县,以平都山和山下豐民州(江心洲)两地各取一字命名。明洪武十年(1377年)将其撤销并人涪州,十三年复置,改豐都为酆都。自明代开始豐旁加邑为酆,同时罗酆地府之说开始形成。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在此仙都观得道。道士惑世,谓为阴府所在,人死所归。后人在此建庙,祭祀阴长生、王方平,取姓简称为“阴王庙”。后人不知所祀,望文生义,以为阴王者冥王也。经若干年渲染,人皆知鬼都在酆都,家有死亡即遥向礼拜,于是此庙遂易为:“阎罗天子祠”。酆都在明代以前为豐都,1958年9月改字丰都亦符合历史事实。
石砫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设置石砫安抚司。明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石砫宣抚司。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为石砫直隶厅。1913年改为石砫县。1959年改字为石柱县。1983年改设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据《明史·土司列传》云:“石砫以石潼关、砫蒲关而名。”即取两关首字为名。《汉语大字典》:砫,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亦同“柱”。因此,1959年石砫改字石柱是正确的。
越嶲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越嶲郡。据《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而地陷为汙泽,因名为邛池。南人以为邛河。后复反叛,元鼎六年,汉兵自越嶲水伐之,以为越嶲郡。”认为“越嶲”为水名,汉兵自越离水入定其地,因以名郡。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置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置越嶲厅。1914年改为越嶲县。1959年越嶲县与普雄县合并,改字为越西县。“嶲”,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族名。例如《汉书·张骞传》:“其北方闭氐、嶲,南方闭莋、昆明”(闭:阻拦。昆明: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1959年越嶲改字为越西,意义变成了“穿越西部”。
呷洛县
1956年析越嶲县地设置呷洛县,由于“呷”字的读音与地名本音不符,1959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甘洛县。“呷洛”与“甘洛”同为译音,彝语“呷”为姓氏,意为呷姓氏人居住的地方,呷易误读,故改为甘。“洛”是一条槽沟(大的沟坝意思)。鉴于此因,呷洛改字甘洛属于正确。
贵州省婺川县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设置务川县,因川为名。元至元年问因婺女星陨石降此,遂改“务川县”为“婺川县”。婺,星名。婺女星,二十八宿之一,即女宿,又名须女。1959年婺川县更名务川县,等于恢复了元朝以前的名称,属于正确的。
鳛水县
1915年设立鳛水县,因境内有鳛水而得名。鳛,即泥鳅。鳛水,说明河里有泥鳅。1959年鳛水县更名习水,使习水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鳛”不能改用“习”。
陕西省商雒专区
1949年设立陕甘宁边区商雒分区,以商山、雒水为名。1950年改设商雒专区。1964年商雒专区更名为商洛专区,改“雒”为“洛”,是完全正确的。雒,本义是白鬃的黑马。洛,本义为洛水。由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避光宗朱常洛之讳,曾改“洛”为“雒”,致使当时的洛南县改名雒南县。1964年商雒专区更名为商洛专区,等于恢复了历史的名称。
雒南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拒阳县为洛南县,以县治在洛水之南命名。明天启元年为避光宗朱常洛之讳,改“洛”为“雒”,改洛南县为雒南县。1964年改“雒”为“洛”,乃是恢复了明朝以前的名称。
盩厔县
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盩厔县,据唐《元和郡县志》卷2京兆府盐匡县:“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盩厔县因山水之曲折而得名,其县名用字使用长达2068年。1964
年盩厔县更名为周至县。盩,山曲。周,环绕。厔,水曲。至,到;极点。周至,意思是环绕到极点。因此,盩厔更名周至是错误的,使其地名意义发生变化。
郿县
西周时为鄙邑。《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即此。秦始皇时设置郡县。因郿邑得名。西魏时曾名郿城县。“郿”,古代地名用字。无其它意义。一是西周的郿邑,即今陕西眉县;二是春秋时鲁地名郿,故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1964年郿县更名眉县,等于废除一个地名专用字。“眉”,意思是眉毛、书眉。郿县更名眉县,意义不同,是不妥当的。
醴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宁夷县为醴泉县。唐《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醴泉县:“以县界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醴,本意为甜酒、甘甜的泉水。1964年醴泉县更名礼泉县,使原意发生变化。礼,本意是敬神,祭神以求福。醴与礼二者的字意相差甚远。
郃阳县
战国时为魏国合阳邑。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设置合阳县,因位于合水北岸得名。西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更名郃阳县,仍以在郃水之阳而名。《说文解字注·邑部》:“郃,今《诗经》郃作洽”。作“洽”者,乃后人之意加水旁。《水经注》引作郃:“去城十五里,水即郃水也”。作“郃”者。乃后人所改。秦、汉时期因设县,故“合”加邑为“郃”,并制造“郃”字。由于自西汉以来一直使用“郃阳”长达2ll9年,使郃阳成为地名专用字。1964年将郃阳县更名合阳,基本可行,但却废除一个地名专用字。
鄠县
夏为扈国。秦设置鄠邑。汉代设置鄠县。《汉书·地理志》:“古扈国,有扈谷、扈亭,又有甘亭。扈至秦改为鄠邑。”唐张守节正义引《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鉴于此,1964年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基本可行。
邠县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豳州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史记·周本纪》索引:“豳即邠也,古今字异耳。”邠县因古豳国为名。《说文解字注·邑部》:“邠,周太王国。”段玉裁注:“豳者,公刘之国⋯
⋯
葢古地名作邠,山名作豳,而地名因于山名同音通用。”另外,“邠”通“彬”,指有文采。故1964年邠县更名为彬县是正确的。
鄜县
春秋时秦文公立鄜畤为名,鄜畤为秦文公祭白帝之地。《史记·封禅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日:‘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置鄜州,以鄜畤为名。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鄜州。1913年改为鄜县。鄜,地名专用字。1964年鄜县更名富县,其弊端一是县名意义发生变化;二是废除了一个地名专用字。今日富县徒有虚名,名为富县,其经济水平尚属贫穷。
葭县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置葭芦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置葭州。清雍正《陕西通志》卷3:“葭,金州名。以州临葭芦川也。川I在州西五里,岸多葭芦,故以名州。”1913年改为葭县。葭,即芦苇。1964年葭县更名佳县,使县名意义转化为“美好的县”。如此更名,尚不妥当。
沔县
西汉设置沔阳县。故城在今勉县东,隋朝废。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38汉中府:沔阳故城“以在沔水之阳而名。”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设坛场于沔阳,自立为汉中王,即此地。元代设置沔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改为沔县。沔州、沔县亦因沔水而得名。1964年沔县更名勉县,使县名意义转化为“努力的县”。虽然县名更改了,但是沔水名称依然如故。
栒邑县
秦置栒邑县。晋改称邠邑。北魏改名三水县。《路史》:“邻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原上有古栒城。”栒邑县以栒原为名。1914年以与广东三水县同名,复称栒邑县。栒,木名;栒子属植物的统称。推测先秦时栒原上多栒子属植物。1964年栒邑县更名旬邑县,使县名变成无任何意义。
洵阳县
战国时为郇阳邑。《战国策·楚一》:苏秦说楚威王日:“楚⋯⋯北有汾陉之塞、郇阳。”郇阳,即今旬阳。西汉设置旬阳县,以在旬水之阳为名。《水经·沔水注》:“旬水又东南迳旬阳县南。”西晋设置洵阳县,改旬为洵。隋唐时旬水改作洵水。1964年洵阳县更名旬阳县,因古之“洵”通“旬”,故等于恢复了西晋以前地名用字,应属正确。
汧阳县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设置汧阳县。宋《太平寰宇记》卷32陇州汧阳县:“以在汧山之阳为名。”
汧,为流水停积聚集的地方。另指汧水、汧山。1964年汧阳县更名千阳县,使县名意义变为“众多的太阳”。
青海省亹源回族自治县
1931年由大通县析置亹源县,因近浩亹河(今名大通河)源头而得名。1955年改设亹源回族自治县。亹,意为两岸对峙如门的峡谷。朱熹注:“亹,水流峡中,两岸如门也。”郑玄笺:“亹之言门也。”1959年亹源回族自治县更名门源,属于正确的。
新疆和阗专区、和阗县
汉代为西域城国。《汉书·西域传》:“于阗国,王治西域,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于阗,源于古代尉迟部落名。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设置阗镇,为安西四大镇之一。龙朔年间(661~663年)改名和阗。和阗乃于阗之转音。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置和阗州。1913年改为和阗县。由于“阗”字本意为盛大、充满,也是少数民族译音用字,故1959年和阗专区与和阗县更名和田,是可行的。
于阗县
清光绪八年(1882年)于哈拉哈什设置于阗县,即今墨玉县治。以汉代于阗国为名。十年迁徙今于田县治。《清一统志》:“今于田县治,非古于阗国都。”鉴于于阗为少数民族译音用字,1959年于阒县更名于田,是可行的。
婼羌县
汉代为西域城国。《汉书·西域传》:“汉西域城国。东去阳关千八百里,随畜逐水草,不田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于卡克里克设置婼羌县,以汉代婼羌国为名,但实非其地。黄文弼《汉西域诸国之分布及种族问题》指出:“婼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羌,西婼羌戎牧羊人,从人牧羊。”鉴于婼为古部落之名,1959年媾羌县更名若羌是可行的。
上述34个县名用字中,笔者认为不宜更名的有:铁骊、雩都、大庾、虔南、新淦、鄱阳、鬱林、越嶲、鳛水、盩厔县、郿县、醴泉、郃阳、鄜县、葭县、沔县、栒邑、汧阳。其理由:一是换字更名使建县时的地名意义发生变化;二是新的地名用字组合没有任何意义;三是县名称已使用一、二千年,亦属于地名文化遗产。
34个县名用字中,可以更名的有:瑷珲、新喻、寻邬、酆都、石砫、呷洛、婺川、商雒、雒南、鄠县、邠县、洵阳、亹源、和阗、于阗、婼羌。其理由:一是换字更名使建县时的地名恢复原来的现状;二是少数民族音译用字,不具备地名文化内涵;三是古今字通用。通过上述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国家应该逐步恢复使用千年以上的县名用字,江西波阳县恢复鄱阳县,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是地名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同时建议,今后县级以上政区名称更名换字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重视汉字研究工作,避免盲目性,促使县级名称用字保持在具有文化内涵的层面上。
(本文作者:100032。北京:龙路甲33号。中国地名研究所)
文章发表于《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4年第6期
PS:文章是维普资讯下载的,转换格式出现了乱码,截图后逐步进行了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