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将军无关的“将军盔”

(2018-06-28 09:01:44)
标签:

历史

文物

制盐

德州晚报

杂谈

分类: 副刊文史
与将军无关的“将军盔”

       郭峰 武婷婷 徐静
    在德州市博物馆第一展厅,陈列着一件名为“东周灰陶将军盔”的文物,一些游客表示,想不出这其貌不扬的样子,与“将军”能有什么关系。殊不知,这是对它的误解——它实际上是制盐用的。

“将军盔”其实是制盐工具
    这件“东周灰陶将军盔”,直口,筒腹,圜底,口径与腹径相当,腹部饰绳纹,出土于庆云县崔口镇齐周务盐业遗址,是一种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的陶器。因其形似古代作战时用的头盔,又称为盔形器或圜底尊,俗称“将军盔”。
    目前,“将军盔”多出土于山东沿海地区,鲁北内陆地区出土的较少。而且出土的将军盔多数在内壁或近底部位置,附着一层白色或灰绿色凝结物,质地坚硬。根据物相成分分析,这种凝结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盐量在10%以上,由此引发学者高度重视。“将军盔”也成为最早引起关注的制盐遗存,也是目前山东北部沿海能够辨识出来的最主要制盐工具。

近万年前,先民即“煮海为盐”
    《世本·作篇》有“夙沙初作煮海盐”的记载;《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中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煮海》记载:“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盐之作自此始。”
    这些记载表明,距今约万年到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山东沿海地区的夙沙氏部落已经发明了煮海为盐的制盐工艺,夙沙氏也因此被历代盐工尊为“盐尊”。
    《管子》一书中曾屡次出现煮盐的字句,如“煮海为盐”“请伐菹薪,煮沸火为盐”“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等,可见古人早已掌握了“煮海为盐”的制盐技术。

完整的“将军盔”非常少见
    “煮海为盐”最初的加工过程是怎样的,由于缺乏记载,现在已经不可考了。鉴于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很高,每公斤海水中平均大约有27克,而食盐浓度要超过每公斤海水含265克时(30)才会结晶出来;若直接煮海水提取食盐,燃料消耗会很大,效率也相当低。所以,直接用海水煮盐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国现存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是元代陈椿所著的《熬波图》,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煮海为盐”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明代成书的《天工开物》亦对海水煮盐有详细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可知,“煮海为盐”的生产流程主要分两步,即先是利用海滩沙土来吸附潮水带上来的盐分,然后或人工舀水浸卤,或利用潮汐淋洗,来获得较浓的卤水,再摊灰刮卤,筑盐坑淋卤;二是煎卤成盐,即设置盐灶,再以罐(将军盔)煎卤,然后破罐取盐。正是由于这一点,目前发现的盐业遗址,完整的将军盔非常少见。
    而到了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之际,河北兴建长芦盐场,开始采用与现代海盐晒制法基本相似的晒盐法,从此“煮海为盐”的技术被逐步取代,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文字和图片内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馆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可持身份证免费入馆参观。)
(已载6月28日《德州晚报》)
与将军无关的“将军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