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武婷婷 徐静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偕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饮酒赋诗的游戏。他们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一饮而尽,并要借着酒兴吟诗咏怀。这种独特的饮酒习俗,盛行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曲水流觞”。
●羽觞=耳杯
觞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形状为椭圆形,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两侧各附一耳,呈新月形或方形,就像一双羽翼,所以又称为“羽觞”,现在习惯称为“耳杯”。
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到唐代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形制已有改变,也已不再是实用器,只用作礼器或摆件。
它的材质有漆、铜、金、玉、陶等,其中漆质最佳。德州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就展示了两件汉代陶制耳杯(图一),是随葬用的明器。
●常见诸诗词文献
自羽觞问世以来,“觞”既是羽觞的省称,同时又成了所有酒杯的通称,故古人把行酒叫“行觞”,亦多见著于古代诗词文献。
《礼记·投壶》就有“请行觞”的记载。《吕氏春秋·达郁》中的“管子觞桓公”,范成大《宿胥口始闻雁》中的“把酒不能觞”,都是敬酒的意思。《楚辞》曰:“瑶浆密勺,实羽觞些”,《汉书·孝成班婕姝》云:“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说“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都是用羽觞饮酒的记载。欧阳修《浣溪沙·灯烬垂花月似霜》中写道:“双手舞余拖翠袖,一声歌已釂金觞。”这里的金觞恐怕就不是指羽觞,而是泛指酒杯,因为宋代已无羽觞。
●耳杯的功用
据《汉书·何武传》颜师古注“具谓酒食之具也”可知,耳杯主要功能是用来饮酒。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龙纹“君幸酒”漆耳杯(图二),浙江宁波西南郊西汉墓出土的“宜酒”漆耳杯,长沙汤家岭西汉张端君墓出土的“张端君酒杯”铜耳杯,铭文清晰,明确了耳杯的这种功用。同时,耳杯也可用作食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发现有明确的“君幸食”铭文记载(图三),可见耳杯也可作为食器,放置食品。
图三
此外,还有一类铜耳杯,和铜炉组合使用,称之为“染器”。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将佐料放在耳杯中,下置铜炉使之加热,以满足当时人们喜欢用较烫的调味品濡熟肉来食用的习惯,类似于今天盛行的小火锅。考古发掘的染器,都出于西汉墓,如长沙识字岭、陕县后川、太原尖草坪等地都有发现。至东汉时,染器已少见。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青铜染器体量都很小,耳杯的容量一般只有250-300毫升。整套染器加起来,高度也不过在10-14厘米之间,国家博物馆所藏汉代“清河食官”铭文染器(图四),高度仅13厘米,十分精巧。
耳杯不仅是古人生活饮食必不可少的实用器具,从更深远的角度审视,也成为一道历史的缩影,凝结了厚重深邃的酒文化和传统民风民俗、人文典故的历史传承。
(本文文字和实物图片内容均由德州市博物馆提供。市民每周二至周日9:00-16:00可持身份证免费入馆参观。)
(已载2月1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