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珠坤
杜佳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用来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活动,起源发展于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并流传至济南市长清、北园一带。
2006年,绣球灯舞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三百多年
文武秀才改进技艺
300多年前,劳动人民在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后,迎来了“康乾盛世”。为了庆贺这一较为安定的生活,每年春节,官庄村民便纷纷表演“社火”表示庆祝。
该村有一位彩扎艺人叫徐东文,手艺高超,会做各种绣球灯,逢年过节他便做些绣球灯在春节前到集市上卖。因为绣球灯做得好,人们争相购买。除夕晚上,人们在绣球灯内点上蜡烛挂在门口,表示喜庆,表达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愿望。有一年,村办“社火”,徐文东就仿着绣球的形状扎了一对绣球灯让两个儿子在“社火”上表演,煞是威风好看。尤其在晚上,手中的绣球灯舞起来通明光亮,令人叫绝。随后村里办“社火”,舞绣球灯成了主要节目,由原来的两人,慢慢发展到四人、八人。
最初的时候,舞灯的套路比较简单,到了1759年,官庄村出了位武秀才叫徐久诚,指导大家把武术动作融入灯舞之中,使表演变得刚柔相济,豪放优美。至1763年,村中又有一位文秀才叫宋武烈,他创意独特,指导大家用灯摆成“天下太平”、“天下一品”的字样,使表达愿望的效果更加显明。从徐东文开创绣球灯舞传到徐春生这一代,绣球灯已经在官庄村流传了十几代了,也使得绣球灯舞成为有音乐、锣鼓伴奏,较为系统、完整的民间舞蹈。
●灯具要求严格
牛油蜡烛耐燃不滴
绣球灯及其相关制品的制作要求十分严格。
绣球灯是由内球和外球组成,内球的内球架用白纱或白毛头纸糊起来的,用五彩把内球表面交错有致地涂上颜色,成为一个彩球,在内球架内装置一个“U”型的转子,内球的一端留下一个孔,在转子底部放置蜡烛;外球用彩纱或彩纸装饰起来,再在四周镶上小花朵;然后,将内球置于外球内,内球的两端用绳固定在外球两端,使内球旋转自如,晚上,点上蜡烛,球体更加绚丽多彩。这样,一个造型生动、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的绣球灯便做成了。
牛油蜡烛是用牛油和石蜡熬制而成,特点是耐燃、不滴。打击乐器有大鼓、扁鼓、大锣、小锣、铙钹。民族乐器有唢呐多支、螺号、笙多把、笛子。舞灯人和乐队服饰是头扎黄色方纱巾,戴红色英雄髻,身穿黄色对襟丝绸褂和黄色丝绸裤,腰束红带,脚穿皂靴。
●表演精彩绝伦
行云流水烛光不息
绣球灯舞表演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月二这段时间。
绣球灯舞表演每组8人,共4至6组,每人双手各持一灯,武生装束,表演者要求腿功、手功、腰功高强,舞蹈动作主要以“抖打”“秧歌步”“循环步”“双挽花”“金鸡独立”“旋转跨步”等为主,婉转飘逸,疾缓有致。表演形式有“单剪子股”“双剪子股”“四门斗”“串花”和“摆子”,舞蹈和武术融为一体,刚柔相济,威武雄壮,气势恢宏。
表演时用民族乐器以“将军令”、“备马令”等为曲牌,用打击乐器以“急急风”、“长行”等鼓谱为主要伴奏,烘托出喜庆、热烈、欢乐的气氛。特别是在晚上,夜幕降临,随着唢呐和锣鼓声,点燃蜡烛的绣球灯闻乐起舞,忽儿似行云流水,忽儿似流星追月,不管舞灯人怎样表演,蜡烛始终朝上,烛光不息,令人叫绝。
二月二过后,在鞭炮、锣鼓声中,举行收灯封箱仪式,村民们把服装、器具放入特制的箱中保存,把绣球灯放在会首正房的梁上。
新中国成立后,绣球灯舞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提高,日臻完美。2005年,因挖掘保护绣球灯舞成绩突出,祝阿镇被授予“全国保护民间乡土艺术先进单位”称号。
(已载8月16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