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抬花杠:五百余年的民间乐舞

(2017-05-10 08:20:02)
标签:

民间艺术

德州晚报

分类: 副刊文史
抬花杠:五百余年的民间乐舞
    崔珠坤 杜佳
    武城花杠舞又称“抬花杠”,是武城县老城南屯一带群众性的民间舞蹈艺术,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2006年,它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百余年历史
传说始于“仙姑显灵”
    据说,“抬花杠”是由“大姑出巡”引发的民间艺术活动。
    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武城一带连年干旱,“地不生禾,树不长叶”。农历四月十八早晨,突见城东娘娘庙飘起一朵祥云,一仙姑驾于云上,手持花篮,边走边撒,所到之处万物复苏,后来在南屯上空落下,不见踪影。人们奔走相告,认为是王母娘娘女儿显灵,拯救百姓。由此在南屯修了大姑庙,祭祀崇拜,香火不断。“抬花杠”便是由人们抬着花篮去祭祀大姑神衍生而来的。
    “抬花杠”者手舞足蹈,集舞、乐、武于一体,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

七十二番鼓点
阵容强大 技巧讲究
    清乾隆间,以三义村为轴心,形成了联合抬花杠队伍,抬花杠的形式、舞步、动作、套路也进一步规范。一般出巡队伍最前是两个纸扎的开路鬼,随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架鼓队,几十面鼓同时演奏,鼓点变化多样,有七十二番之多。架鼓队后面是制作精美的大姑神像,再后便是阵容庞大的抬花杠舞队。
    花杠舞动作粗狂豪放,形式为两人一台杠。花杠制作独特,杠柜四尺见方,周围用花布围着,内装重物,上边扎有五六尺长的竹枝,装饰五颜六色的花朵,挂着四串铜铃,杠柜中心插一长杆鸡毛掸子,象征“吉星高照”,同时,柜中穿过一根长五米左右的杠杆,一般用杉木或弹性强的材质制作。
    抬花杠不能用手扶,只用头、肩、背,靠颤力变换动作。主要技巧有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背、蹲步、挖步、轻步等。表演时均由四人两班轮换,上下场均由无数动作巧妙接换,保持表演的连续性。表演者要求有扎实的功底。舞蹈动作归结为:“脚步沉,膝微弯,小甩走,大甩转,骑马蹲裆全身颤。”

数不清的奖项
拍进电影 享誉全国
    1979年,武城县文化馆对“抬花杠”进行了发掘整理和艺术加工,把它从民间搬上舞台,在德州地区文艺汇演中获“优秀节目”;同年赴省汇演获“山东省优秀节目”;1984年中国舞协将“抬花杠”录像保存;1992年“抬花杠”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成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同年,“抬花杠”在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汇演中荣获“优秀节目”;1996年参加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举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荣获“黑牡丹奖”;2009年,“抬花杠”为电影《佛光寺传奇》友情出演;2010年,它参加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2年,根据抬花杠改编的舞蹈《回门》参加中国第三届秧歌节,获得“组织奖”和“最佳表演奖”两项大奖。
    2013年武城县被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抬花杠之乡”,这项古老的民间乐舞,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已载5月10日《德州晚报》)
抬花杠:五百余年的民间乐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