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对孝的重视和尊崇衍生出极具特色的殡葬文化。各时代殡葬习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德州市博物馆的展柜内摆放着三个“玉握猪”,这小小的玉器,是汉代殡葬文化的承载者和见证者。
⊙“孝廉”做官,汉代厚葬成风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流变,到了两汉时期,可以说在种类、造型及工艺等诸多方面都达到相当高度。但看汉墓中出土的殡葬玉器,在风格的典雅、观念的认同、殓葬的奢糜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这与汉代以来实行察举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因此,为博取功名,“人人争做孝顺儿女”的情况愈演愈烈,出现了“生时不养,死后厚葬”的社会畸形现象,这也是德州市博物馆收藏汉代文物较多的原因之一。
⊙握猪下葬,期盼财富永伴
在汉代,有品级的达官贵人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银线或铜线丝线连缀玉片的衣裳,在人体的九处孔窍里也塞进玉。因为人们认为玉有着神奇的功效,可以保持身体不腐。
蝉能破土而出,蜕变重生,所以在死者口中放有蝉状的“玉唅”。而攥在死者手中,用来陪葬的冥器,形似猪,用玉石雕刻的称之为“玉握”,石质则称之为“石握”。
“握”为何要做成猪状呢?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饲养猪的历史更是有五六千年之久。长期以来,猪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财富,所以“家”这个字下面的“豕”,便是猪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猪的重视。说到这里,我们也不难理解死者为何要握猪下葬了。
富有的人当然用玉握,条件差一些的则用滑石玉,再次则是石质。
⊙馆藏玉握,造型为“汉八刀”
德州市博物馆馆藏三件玉握猪,分别陈列于第一展厅汉代展柜和第二展厅的西展柜中,其中一件为石质,另外两件为滑石玉质,其造型都较为经典。
在这三件藏品中,可以看出汉代雕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家常说的“汉八刀”。
“汉八刀”并不是用刀雕刻八次,而是指雕刻的刀法呈“八”字,故曰“汉八刀”。这三件藏品制作考究,内涵丰富,对研究汉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已载4月5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