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州高跷:传承六百年的民间艺术

(2017-02-22 08:59:46)
标签:

高跷

历史

德州晚报

杂谈

分类: 副刊文史
德州高跷:传承六百年的民间艺术
    杜佳 崔珠坤
    据《德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德州署由陵县移此,置署衙,筑砖城,设卫置屯,增建廒仓,开运河漕运,筑十二连城(营),屯兵移民,垦荒储粮,兴集立会,发展贸易,城乡经济日渐繁荣;高跷、狮子、龙灯、彩车、旱船、跑驴、竹马、花棍、云灯、地秧歌等民间文艺蓬勃兴起……”
    由此可见,德州高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如今,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深受人民喜爱,在活跃节庆气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7年6月,德州高跷列入德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见人不再矮三分
    德州在明清时期因运河而繁荣,是当时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也是四大漕运码头之一。
    运河给德州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德州高跷技艺就是在京杭大运河漕运过程中,由德州籍船工利用运粮进京冬季封河无法行船的空闲时间,向京郊通州坝(今北京通县一带)的艺人学习而得。
    德州地处鲁西北,冬春两季天寒地冻、农事清闲,城里商家在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也都闭门歇业,安闲自在。于是,在这春冬两闲的空当里,人们便以庆新春闹元宵为由组织民间艺人和爱好者排练、表演高跷舞蹈,自娱自乐。平日里灰头土脸、见人矮三分的农民和穷苦小市民们便踩在高高的高跷腿子上,体验着那种居高临下受人注目的美好感觉。除新春和元宵节以外,如遇重大庆典活动有人邀请,当地较有名气的高跷队也临时出演。 
    
    生旦净丑角色全
    “踩高跷”是表演高跷舞蹈的俗称,也是高跷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功。“高跷”因演员们踩在高高的木跷(俗称“腿子”)上表演而得名。将木跷捆绑在演员的腿上之后,演员的脚离地面要有6O多厘米。演员们踩在如此高的木跷上不但要稳当牢靠,而且还要跑跳自如,配合双手和身段表演各式各样的动作姿势。不但要会倒走,而且还要能蹲着倒跳,有时甚至要做站立和跨越、飞脚、鹞子翻身、鲤鱼打挺等高难度动作。
    相传民国时期,有一年闹元宵德州城里举办高跷比赛,二郎庙角高跷会的张金荣扮演头佗,“倒蹲” (双膝弯至9O度,背朝前跳走)打棒一百单八响,步步登高打上72级台阶12米高的德州南门城楼,艺压群芳,传为佳话。后德州市德城区柴市街高跷队的领伞人高跷老艺人张书田能打出十几路棒花。那四面飞舞、八方开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乒乓脆响、出神入化的打棒,是任何其他地方的高跷都没有的独特绝活。
    德州高跷的表演队伍包括:领伞、乐队、演员。演员阵容庞大、角色齐全(戏剧的生、旦、净、丑均有)而且有名有姓有根有源,表演各有情节各有绝活,这是德州高跷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几百年来长演不衰的根本所在。高跷的表演者都是男人,但从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却是10男6女。在8对角色中,打头的是头陀和英哥,头陀为戏剧中的武松打扮,英哥为戏剧中哪吒装束,二人双手各执一条约长50厘米的硬质木棒;接下来的一对是醉老道和老座子(女),醉老道似戏剧中诸葛亮穿八卦衣的装束,手执拂尘,老座子则是戏剧中青衣的打扮,手执一把长翎羽毛扇;第3对是樵夫与白蛇,樵夫为戏剧中黄天霸扮相,白蛇为戏剧《白蛇传》中白蛇打扮;第4对是傻公子和青蛇;第5对为渔翁、渔婆,渔翁为《打渔杀家》中萧恩打扮;第6对是傻小子和妈妈娘;第7对是刘二姐和刘二混;最后一对是瞎子和瘸子。
    德州高跷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在大街上边行进边表演,除踩着“慢三点”的节奏列队行走以外,还按领伞人的指挥进行几种队形变换;二是撂场表演,找一个合适的场地按程序进行高跷舞蹈的整套表演。德州高跷的整套表演程序包括:开场、过对、唱词、收场。德州高跷最具特色最精彩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第一对人物头陀和英哥的打棒。相传旧时打棒分上下左右前后三六一十八路一百单八棒,变化无穷、精妙绝伦。
    
    高跷艺术已濒危
    民间技艺,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力,在活跃当地人民的节庆气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跷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历史、民情、民俗和人们的现实生活都有着很好地阐释。德州高跷是大运河文化现象的精彩呈现,在德州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她承载着大运河文化沟通、润泽之底蕴,成为运河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高跷艺术面临着经费缺乏、人员流失、场地不足等困难。2007年春节“民间艺术节”期间,德州市德城区仅剩一支高跷队,德州高跷濒临灭绝。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德州高跷文化,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德州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更好地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交融,才能推动高跷艺术的与时俱进,长盛不衰。
(已载2月22日《德州晚报》)
德州高跷:传承六百年的民间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