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车的记忆

(2016-11-28 10:20:27)
标签:

牛车

德州晚报

分类: 其他
    □庞玉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交通工具几乎为零,自行车非常少,拖拉机更是凤毛麟角,汽车一年见不了几回,飞机只能看看天上的。农村乡间地头,多的是羊肠小路,走亲访友,步行者居多,春冬之际,原野一片,在庄稼地里走个近路,也是常事,只不过泥土满鞋,和脚里汗水一混,也有点难言之苦。牛车怕是在中国流行了四五千年!在农村一直是主流交通工具。也许牛相对来说脾气温顺,叫声低沉,舍得起力气耕田犁地,是农民性格的写照。
    欲驾牛车,先要驯牛。先要给成年牛的鼻子穿上半圈的铁环,以示成年。现在想来,成年礼十分残忍。人用点青草做诱饵,把牛引到四周竖有粗木的狭小空间中,立即前堵后挡,把牛的身体和四肢用绳系好,任牛如何挣扎,也无计于事。在柴火中反烧好的小指精的大红铁棍硬生生的插到牛鼻子里,那滋滋的烫肉声,伴着牛撕心裂肺的低叫声持续良久。
    牛鼻子穿好后,牛也就驯服了一半,年轻的牛就成了一辈子要在黄土地上劳作的奴隶。其实当年,何止牛,多少青年才俊因为生在农村而抱憾终生,被历史的巨大车轮淹没。牛,有时还不如一条狗。狗因为会看家,会讨人喜欢,偶尔还能抓一只耗子,向人显摆一下,即使脖子上套上什么链子,也非常金贵,不用受炮烙之刑。即便是马戏团的狗能拉车,也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事间的事就是这么怪,牛拼了命在黄土地上劳作,到现在已经被历史淘汰,只剩下被人宰割的肉食牛,而狗呢,倒是杂种不断,花样翻新,享受着比人还要好的人间生活。
    准备牛车,也是一个繁杂的事。先要到老树上找到八字型的大腿粗细的木叉,至少是榆木,槐木枣木为佳,打磨后,在两端各凿一个大拇指精的眼。如何凿,还是用铁棍烧红去烫,烫木头,总归是比烫畜牧人道一些,青烟飘渺,还有点打造兵器的味道,多少有点欣赏的意思。八字型木两端再烫点凹槽,牛的刑具就制作好了,穿上2米多长油绳,挂到木车上。八字木要卡到牛的颈椎上,是牛用力的最大处。其于都是一些辅助措施,八字木下系一绳,曰小肚,牛背上搭上绳索,曰鞍子,牛肚下系粗绳,曰大肚。总之,要把木头车牢牢的绑到牛身上。
    随着主人的口令声,牛车就绪。主人做在前车辕,不时呼出口令:“da”,前行也;“shao”,后退也;“wao”,外划圈也;“yi”,内划圈也。牛低哞,人大喊,牛车吱吱作响,中间好像还必须要夹杂一些“叭叭”的皮鞭声,更有一些爱好发明的年轻人搞个花活,在牛车下挂个响铃,给劳苦的农活带来点音符。
    装牛车,也算是一个技术活。牛车运肥运种子,拉粪拉粮食,装车多是体力活,技术含量低,不值一提。但是拉玉米杆、麦子杆、棉花杆,就是要用体力来做一件艺术品。牛车在坑洼的田野中行走,男人多在车下举铁叉除庄稼杆,女人或孩子在车上垒垛。男人举着铁叉的来回忙碌,把成捆的庄稼杆送到车上,还要不停的对着牛发号施令。女人或孩子在车上垒垛,垛升高时,即要保持牛车的前后左右平衡,还要把每捆庄稼杆压紧,防止翻车,在垒垛时,双脚时常被庄稼杆划伤。垒成垛的的牛车,高度多在3米以上,牛在庄稼地里慢慢行走,每过一个小坑,车上的人带来大角度的晃动,危险程度的大小,全系于人与牛的默契程度。
    使用牛车,虽生产力低下,但也有几分难以想像的悠闲。累了,老牛也识途,自可在车厢里微闭双眼,任牛漫步,车摇摇晃晃,人也随着颠簸上下起伏,不辨东西南北中,如饮酒欲醉,似梦在仙府。乏了,自可回身视后,看车轮响过,尘土轻扬,留痕印土,两条永不相交的车印,框住梅花辨样的四个牛蹄印,或近或远,在大地上写着素描。庄稼棵有时会划过你的后脑,就像大人的手。抬头视天,成群麻雀呼呼疾飞,飞蛾蝗虫也在空中舞,低头看地,偶有野兔急窜,老鼠长虫也会偷偷凑个热闹。烦了,自可与老牛玩耍一番,老牛的尾巴实在是不太雅观吧!虽然驱牛虻,可是打在主人的脸上也是有些疼,再加上那牛尾上还有老牛的牛粪呢。索性抓住牛尾巴,把牛尾尖上的长毛分开,系在车的前辕上。当然了,自已的牛自己要心疼,牛虻来时,还是要用长鞭子帮着驱赶,牛儿也摇头晃脑,用两支大长耳朵配合着主人。
    如今,坐在汽车里,看到的是满眼的汽车;坐在高铁上,感触的是瞬间无法相像的距离。你可以在一天见到四季的变化,你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上天入地。城市扩张,科技发展,时间和空间在高科技时代被无限制的压缩,急促的生活节奏让人没有时间再来寻找生活的气息——无论它是苦是甜。老牛慢车的时代远去了,消逝了,可以拽牛尾巴寻乐的日子也找不到了,他只是时隐时现的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在记忆的风中,时常飘来淡淡的快乐和忧伤。
(已载11月28日《德州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