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煤球取暖的日子

(2016-11-23 10:03:32)
标签:

供暖

德州晚报

分类: 其他
    □石俊青
    天冷了,市里已全部开始供暖。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回到家脱掉一层层捆在身上的厚衣服,洗洗涮涮、翻翻书、聊聊天、看看电视……任外面北风凛冽,家里面温暖如春,再多的疲惫也都融化得无影无踪了。
    儿子说,“暖气真是一个幸福的发明”,我深有同感。想起以前那些烧煤球取暖的经历,真的感觉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记忆里最早的煤球在我的村小学。那时我们的教室就在村里的大队部,门和窗户平时都张着大口,天冷了就封上塑料布。冬天,风从塑料布的破洞里灌进来,噗噗响,我们的脸都是皴的,手都是裂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字都冻得拿不住粉笔。后来大人们帮忙在教室中间用土坯垒了个四方的大炉子,圆形中空,外面用麦秸泥抹平,乍一看简直就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气派得很呢。有太阳的日子,老师领着我们一起团煤球——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煤球”。先把煤粉和一点细土调和后摊成一圈圆形的“城墙”,然后往“城里”倒水,再把“城墙”慢慢往中间推,最后“城墙”完全被浸透坍塌,煤就和好了。剩下的工作就是下手把湿煤团成球形。因为我们当时都还小,团出的煤球形状各异,大小不一,还弄得小脸小手也都跟煤球一样黑。
    煤球晒干后捡到教室后面一个大筐里攒着。早上学校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值日生从家里拿来干柴做引火,有时还需浇一点点煤油,柴烧旺后在上面放上几块小煤球,拿一把破蒲扇往炉子下面的小洞里拼命扇风。随着浓烟滚滚,火苗也开始窜出炉膛,煤球变红了,烟雾散去,屋子里有了热乎气,孩子们也该上课了。
    五年级开始,邻近的学生都集中到刘奎村上学,六七里地,都是步行。冬天,雪经常下到半尺多厚,到处一片白茫茫。我们穿上家做的布棉鞋,再在鞋上套上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出一个个雪坑,每一步都走得艰难。
    因为路上坑洼不平,塑料袋往往在半路上就烂掉了,所以晚上回到家,脚上的布棉鞋都是湿的。等吃了饭,我趴在被窝里写作业,炕沿下面就放一小煤球炉,手冷了就伸出去烤烤。那时我家的煤球已经变成了12孔的小蜂窝煤了。晚上,妈妈把炉子的上下口都封好,把我的湿棉鞋放到炉子盖上烤着,等睡觉时鞋差不多干了,再把炉子搬到外面屋里。可有一天,我作业写到很晚,妈妈把小煤球炉留在了屋内。第二天早上,睡在最外面的我起床时觉得头晕目眩浑身无力,而挨着墙的妈妈和小弟已经动弹不了。我跌跌撞撞地去开门,还没有呼救出声,就摔倒在地上晕了过去。后来才知道我们是煤气中毒了,好在我及时打开了门,全家才得以幸免。
    其实那时候农村都是大灶通炕,所以回到家脱鞋上炕就是取暖最直接的方式了。煤球炉并不是经常点的,毕竟烧煤远没有免费的柴火更实惠。
    和老公刚结婚的时候我们租住在一个“城中村”里,那里的房子是专门为出租而建的,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力所能及地盖满了房子,院子只剩下一线天,根本没有阳光可见。冬天,屋子阴冷潮湿得很,租户们都点煤球炉,又能做饭又能取暖。卖蜂窝煤的小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他们的吆喝声响彻整个冬天。
    现在农村生活好了,家家户户都装了自供的暖气。这种暖气炉也是烧煤球的,但此时的煤球已经升级换代身形大变,不仅长高长胖了,蜂窝也从最早的12孔增加到了16孔、20孔。取暖炉一般装在房子一头的隔间里,干净卫生,能烧水做饭,还可以供几间屋子取暖,方便得很。
    如今城市都已实现集体供暖,很少能再看到蹬着三轮车吆喝的煤球小贩,也不见了清晨院子里升腾的浓烟。但每当走进办公室、回到家,脱下外套,在暖意融融的屋子里,享受那份舒适惬意时,还是会想起冰天雪地里,那些靠煤球取暖的日子。
(已载11月22日《德州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