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墓志志盖(屠滽)
□吕宏伟
2007年,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出土了两盒墓志。通过对志文的解读可知,此为明代山西右参政、前兵部左侍郎张海墓志。
更加有趣的是,此墓志志盖所镌刻的“明故山西右参政前兵部左侍郎张公墓”16字篆书,为时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的屠滽所篆,此人正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祖先。
事隔500年后,此墓志重见天日,也见证了四明(今宁波)屠氏与德州张氏的友情。
▼墓志肯定张海在哈密功绩
张海为德州历史名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官户部给事中、顺天府丞、太仆寺卿、顺天府尹,后为兵部右侍郎,进左侍郎。
经略哈密,是张海官任兵部侍郎时期的重要事件,《明史》中对此的记载多贬低之意。如今,结合张海墓志志文分析,张海经略哈密并非一无是处。
墓志对于任职期间的策略、功绩给予了评价,特别指出了张海的六项方针——《明孝宗实录》对此亦有记载:“兵部右侍郎张海上安边方略六事:一驭戎以定酋帅……一立法以除乱本……一重译以审夷情……一先计以遏乱略……一修边防以固封守……一预调度以足兵食……”这与墓志志文记载相同,说明张海经略哈密并非没有作为。单从上述六项方针来看,每一项皆是稳定边疆的良策。墓志志文对采取上述六项方针后的效果进行了肯定。
综上所说,张海经略哈密,领导有方,抵御外辱,安抚流民。既然如此,为何在张海返京后不升反降,还遭到了言官弹劾呢?志文载:“已而言官劾公不俟召而还者,遂落职。”嘉靖版《德州志》也有记载:“西方既无事,公乃还。将升见,言官劾公不俟召而还。”由此可知,张海被贬谪是因为没有等到皇帝诏书而擅自归朝。
张海后来被任命为山西右参政,辞世时63岁。
▼篆盖者屠滽是屠呦呦祖先
在张海墓志的志盖上,刊刻了16字篆书“明故山西右参政前兵部左侍郎张公墓”,书法笔力遒劲,古意昂然,是篆书书法中的上品之作。这究竟为何人所篆?志文中载:赐进士第、“
荣禄大夫、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经筵官、四明屠滽篆盖。”由此便可知晓篆盖者即为屠滽。
屠滽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后得到正德皇帝重用,任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屠滽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有人因官司给他送礼求情,他都厉声斥责。后刘瑾专权,屠滽致仕归里,辞世后谥号“襄惠”。
宁波市现存有屠滽故居,而故居所在街道别称为“尚书街”,此名称的由来,想必与其曾任吏部尚书有直接的关系。屠氏家族除屠滽外,还有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屠隆以及明代著名博物学家屠本滽等,可谓名人辈出。由此看来,作为屠滽的后人,屠呦呦堪称名门之后。
▼屠张二人很可能意气相投
屠、张二人一为文臣,一为武将;一为南方世家出身,一为北方草根逆袭;一为朝廷高官,一为贬谪之臣,到底是何渊源让时为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的屠滽,亲自为张海篆盖呢?
总观二人年谱,我们便可知晓其中原因:
第一,屠、张二人都为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在古代科举考试中称为“同科”,而此种关系为古代封建社会官僚系统中比较重要的关系之一;其二,张海在经略哈密之前,曾与屠滽同为京官,在工作中二人自然多有接触;其三,从志文中可知,张海为人正直耿介,而屠滽也以廉洁奉公有名于史,因此二人意气相投的可能性极大。由此三点,屠滽为张海篆写志盖足矣。
事隔近500年,虽人已作古,二人在朝中所结情意,却通过张海墓志的出土被后人所知,这对二人也算是一种慰藉。宁波屠氏依然有名于今世,而德州张氏却已无从考证其后人,如能借此契机欢聚一堂,也不枉笔者一番心思。
(已载11月10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