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书院“群贤毕至”接待大厅
□通讯员
费志振 高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信每个学习过中学历史的人都对这句话印象深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这一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从而促进了汉代的大一统。在董仲舒的家乡,纪念董子的习惯绵延数千年,受董子思想影响,崇礼重教之风尤为浓厚。2015年9月,依据历史记载复建的德州董子书院落成,包含了董子读书台、董子书院、董子文化街等文化元素的董子文化园日臻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愈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和蓬勃的活力。
董子书院“弘道堂”
☆留住历史
书院的复建
依据史书记载复建的董子书院位于德州新城区核心位置,坐落于国家AAAA级景区--董子文化园内柳湖岛上。柳湖岛占地面积14亩,因处300亩柳湖水面中央得名,岛与园区由天和桥、地和桥、人和桥相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与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书院内五组仿古院落黛瓦白墙、亭台楼阁,院内小桥流水、花木扶苏,“亭舫廊榭掩映绿柳碧水之间,名家墨迹点缀楼台桥阁之上”,幽静、高雅的环境间,透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2000多年前,董仲舒曾在董子读书台研习儒学13载,留下“三年不窥园”的佳话。明正统六年(1441),德州知州韦景元修建董子书院,掘地得隋代石如玉板、字若琅书的“董子讀書檯”石碑,这才有了“三董(董子读书台、董子祠、董子书院)”在德州五百年的更迭兴废,才有了书声琅琅,吟咏唱和的“燕齐都会”,正是“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清田致诗)。董子书院于万
历 四 十 三
年(1615)重修,更名醇儒书院。清初,德州的文人墨客开始在书院内修湖种柳,同时延师课士、吟诗唱和,因而又名柳湖书院。今日的柳湖环岸柳影婆娑,书院四面碧波莲叶,时隔数百年与历史遥相呼应,所不同的只是当时的柳湖在书院内,而今的书院却成了柳湖内最耀眼的明珠。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少年时专攻《公羊春秋》,景帝时为博士。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董仲舒使儒学从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和宋代儒家学派代表朱熹成为儒家学说历史上的三个高峰,王充在《论衡》中有“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的定论,清帝乾隆诗曰:“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
董子书院进院牌坊
☆传承文化
功能的多样化
2015年9月16日,董子书院落成,“第二届中国·德州德文化论坛暨董仲舒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杭州、衡水、台湾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董子书院谈经论道。从董子书院到醇儒书院、柳湖书院,再回到董子书院,几经更名与兴衰,如今它重新伫立于德州这片土地上,行使着自己的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
董子书院有着江南水乡一般的温婉,又多了一份北方建筑的大气恢弘,2500㎡的仿古院落,设有国学讲堂、儒家文化展示中心、藏书阁、专家学者公寓、20余套书院客房、近10间茶(餐)舍等配套设施,可以满足论坛、笔会和各种文化活动的需求。而“群贤毕至”、“弘道堂”、“柳湖居”、“逸兴”、“陶然”等引经据典的命名,显示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弘扬国学、提升修为”是董子书院办院宗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造化人才是目的。董子书院每年都会举办“董仲舒学术研讨会”,同时结集出版《董子学刊》。每逢论坛与会议开展,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文化气息与谦谦君子风溢满整个书院。另外,书院还与国内外各书院和机构开展游学合作,邀请各大高校教授定期举办师资研修和对官员、企业家、中小学教师、学生的国学公益讲座。
书院落成以来,“中国式茶道传习”、“汉服吟诵周末义学”、“书画收藏鉴赏与生活艺术讲座”、“沐午时水·饮申时茶-端午无我茶会”、“中华女子旗袍会”、“崇德女子文化促进会走进董子书院传统文化雅会”等文化活动纷呈上演;“群贤毕至”书橱里涵盖“经、史、子、集”的宣纸印刷线装书,文化交流中心开发的“董子园十二景”、“孔门十贤”书签、折扇等文化衍生品韵味十足;“逸兴”相继开展国内外书法家、画家、摄影家、艺术家展览和交流活动……这一切都是董子书院多样化功能的体现。
董子书院一角
☆愈发强大
做有灵魂的文化品牌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董子书院就是董子文化园乃至德州文化品牌的灵魂;如果把整个董子文化园比作一位秀丽端庄的美女,董子书院就是美女的思想和大脑。这个灵魂和大脑为董子文化街乃至整个德州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
2015年年初的董子文化街,集聚了名人书画文房四宝、红木家具根雕奇石、古玩文玩民俗艺术、金银珠宝玉器、名茶养生等六大业态300余户文化产业经营商户和机构,成为鲁西北、冀东南知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孵化园区和文化会展活动基地,每年数十场各类文化活动,年约5亿元的交易额,是德州名符其实的文化产业领军企业。但是当地的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和董子文化街的打造者不约而同的觉察到,要想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做足董子文化的文章,为这个“文化产业航母”的发展注入更加深刻的灵魂,于是复建董子书院的工作一气呵成,一年内顺利落成启用。
历史上的董子书院,素有“荷花开柳湖,邑人登庙廓”之说,即,每当柳湖中荷花开放之时,德州城就会有人入朝去做官。今日的董子书院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通过各种培训、讲座等活动,让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州的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不敢说“斯文君子,文质彬彬”,却也为提高每个人对自身的文化要求和文化自觉做出贡献,这便是对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践行。2016年,董子书院加入由文津书院、尼山书院等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书院文化发展联合会”,在联合会的框架下,独得天时地利人和的董子书院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以董子文化园为核心的“德州主城区核心文化旅游带”规划提上日程。不久的将来,随着董子祠的复建,董子书院将与董子祠、董子读书台将再次实现“三董合一”,重现历史上南有“三孔”、北有“三董”的文化格局,恢复德州“人文飙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南社胡朴安语)”的文化地位,正可谓“公羊一卷至今存,千古醇儒道自尊”(清田雯题)。
董子书院夜景
(已载7月28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