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松 摄影报道
她的工笔仕女画色彩艳丽、美轮美奂、逼真灵动、栩栩如生。
她在坚持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作题材,使工笔画变得更接地气,令人倍感亲切。
她将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零底价拍卖,帮助一对患病需要社会救助的少年——她手中的捐献证书有厚厚的一大摞,这次只是其中之一……
她,就是德州市美协会员,工笔画家赵红萍。
◆认真执着,倾情工笔
赵红萍,德州人,1968年生。受多才多艺的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我曾自己订了个本子,看到小手绢、书籍等东西上有个好看的图案,就会把它画下来。”7月11日,和记者谈到自己那时对绘画的痴迷时,赵红萍如是说。
“这幅《金陵十二钗》十米长卷,她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等,设计人物的神情、动作、衣着、头饰、画面背景、陈设,有的人物是创作了好几幅后,反复斟酌,从中选取一幅,再不断修改,最终完成的,画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她一点都不肯马虎。”赵红萍的家人指着一幅长卷作品,向记者介绍。
这组作品中,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连衣服的飘带都依据人物的动作而各有不同。不仅如此,人物的神态也都活灵活现。“我觉得她是把自己的情感都倾注进去了,她是真的用心在画。”她的家人说。
细心、耐心加上用情,使赵红萍的画充满立体感、层次感,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甚至带着动感,仿佛马上就要从画卷中走下来。
◆坚守传统,尝试创新
古典仕女工笔画向来是赵红萍最拿手,也最喜欢的题材。说到这种传统绘画技艺,她感慨道:“这太麻烦,太琐碎,太需要耐心,现在大家普遍比较浮躁,没有多少人愿意坚持这种路子了。大家都劝我也不要再固守传统,对此我的态度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开拓。传统的东西是不能丢的。”
赵红萍说,只是因袭旧的题材,没有创新,是不行的。她在创作传统人物工笔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接地气,更生活化的题材。
有一次,她被路边一丛茂密野花的生命力所打动,决定尝试这种自己从未碰过的题材。为此,她很执着地在路边观察、构思,有时候一蹲就蹲好几天。“花的结构都要看清楚看明白,要逼真,有立体感;盛开的花和支棱的枝叶,要画出旺盛的生命力和野意,枯枝败叶也要处理得有美感,不杂乱。”最终,这幅名为《龙葵》的工笔画作品,不但画得立体逼真,其表现出来的精神还让人震撼,让人过目难忘。
赵红萍说,今年她还尝试了建党95周年等待有时代色彩的题材。
◆爱心暖暖,奉献社会
2014年,经过媒体的宣传,身患视网膜母细胞瘤4岁的双胞胎兄弟杨浩强和杨浩霖的故事感染了无数的人,大家纷纷向这两个孩子伸出援手。为此,德州慈善书画院搞了一个慈善拍卖会,赵红萍也携作品参加。她带来的,是自己耗时两个月才完成的六尺工笔画《竹林七贤》。
“我这幅画是零底价起拍的,很多同行都对此感到吃惊。”赵红萍说,“我很想用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两个孩子,要捐就捐好的,零底价起拍,能拍卖成功帮到孩子的可能性大一些,不是为了抬高我作品的身价。”最终,这幅作品以5000元价格拍卖成功。
这样的捐助,赵红萍还做过很多次。她手中有着厚厚一摞捐献证书。“能够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做点事情,我感到非常高兴。”她说。
(已载7月22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