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捂”出来的《蛙》

(2016-06-25 15:58:26)
标签:

莫言

小说

德州晚报

分类: 副刊悦读
    李付春
    在参加山东省作家协会第18期文学讲习班时,一位老师讲课说:有些文章是“捂”出来的。
    文章怎么会是“捂”出来的呢?她说:有时候我们写文章时,一开始思路明确,可是,写着写着就会偏离主题,或者写不下去了,简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那位作家老师说:不妨先把这篇文章暂时“搁浅”,暂时“捂一捂”,说不定“捂”上一段时间后再写,就能写出精品来。
    不久后我才知道,莫言先生的《蛙》,也是“捂”出来的。《蛙》本来写于2005年,虽然作者大脑里已有了文章的轮廓,但写了大概有5万字,就写不下去了。原因是感觉突然无法继续了,人物不明确了,不知文章中姑姑这个人物到底该怎么发展。莫言并没急于往下写,暂时把这篇搁置到一边“捂”了起来,算是建造了一个“半拉子工程”。
    在“捂”《蛙》的同时,他大脑里出现了《生死疲劳》的框架。由于《生死疲劳》的情节比较清晰,因此写起来非常顺,仅用了43天,这篇40多万字的《生死疲劳》初稿就完成了。又过了两年,莫言重新把《蛙》的“废稿”拿出来继续写,因为“捂”熟了,这会儿一下子就完成了这篇力作。
    好文章有时是“捂”出来的,就像有些果实,例如柿子,是不能等完全成熟以后才采摘的,因为柿子刚想变红色,就会有鸟雀来啄食,所以,果农就会提前摘下来把它们“捂”熟。还有核桃等也是这样,放在青草、柴火里捂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去掉外边的青皮。
    听作家讲课时说,“捂”,有时也有“捂烂”了的。是的,有些果实,在“捂”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时间或者温度,当然会“捂烂”了。同样,一篇文章,在“捂”的过程中,好长时间没有新的线索,或者又有了新的主题,这篇“半拉子工程”就会流产,“捂烂”了。
    因此说,好文章有时是“捂”出来的,但得掌握“火候”。
(已载6月25日《德州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