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德州晚报副刊
德州晚报副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519
  • 关注人气:5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志军:温润儒雅紫砂缘

(2016-06-02 23:00:30)
标签:

紫砂

衡水

董子文化街

德州晚报

孙志军:温润儒雅紫砂缘
孙志军(左)和紫砂工艺大师蒋蓉
    记者 王晓松
    初识孙志军,即感受到他身上的温润敦厚儒雅亲切,恰如紫砂的气质。
    “我今年63岁,是河北衡水人。退休后,到德州董子文化街,经营我深爱的紫砂事业。”谈起自己的经历,他对记者娓娓道来,“每天徜徉在紫砂文化中,我感到幸福而充实;退休后依然能够做些有益的事情,在释放正能量的过程中,远离空虚寂寞,收获成就感。尤其对紫砂文化与人性涵养的思考,更是让我获益匪浅。这些都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培训中,结缘紫砂
    “摄影、书法、诗词、茶道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是我的偏爱。”孙志军说,“它们可以怡养身心。平时我在工作中遇到疲惫、孤寂,身心都能在文化中得到怡悦。”
    他回忆说,自己与紫砂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由于工作需要,他多次到江苏参加培训学习。就在这个过程中,江苏宜兴特有的紫砂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宜兴,他结识了鲍志强、季益顺、毛国强等紫砂艺术大师,并与他们成为好友。
    “当时我所工作的河北省衡水市,是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我想,若是把内画鼻烟壶和紫砂壶联结起来搞活动,不是对这两种文化的最好宣传吗?”孙志军说。就这样,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宜兴紫砂壶-衡水内画双壶联展于2004年9月6日-10日在衡水隆重举办。自此,孙志军与紫砂壶、紫砂文化的缘越来越深了。

花为媒,落户德州
    2011年,孙志军在工作单位退居二线。第二年春,应在德州居住的弟弟之邀,他前往黄河涯看桃花。路过董子文化街时,他被这里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吸引住了。2012年6月9日,他的“荆溪堂紫砂艺术馆”在董子文化街正式开业,两年后,有凤来栖——宜兴“季畅园德州店”亦落户于董子读书台下。
    “我的老家在山东德州与河北景县的结合部,我从小常来德州,对这里感情深厚。退休后来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孙志军说,“以德州为中心的冀东南南鲁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尤其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窦太皇太后、东方朔等重要人物,都出生这里。这里曾是儒家重要思想家董仲舒读书讲学之地,文脉深厚,我在这里找到了悠远的文化归属感。”
    孙志军表示,宜兴作为紫砂唯一的产地,素有“千年陶都”的美誉;德州有黄河文化的积淀,是黑陶的重要产地。紫砂陶、黑陶文化一脉相承,他也希望能以董子文化街为平台,通过展览交流促进这两种陶文化的牵手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做点事情。
   
壶文化,涵养人心
    “每一把紫砂壶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容器,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题,有自己的文化高度。”孙志军随手拿起案上一把壶,对记者细细介绍。“这把壶主题为‘祥云如意’,是季大师的亲传弟子张亦的作品。壶把以“如意”为型塑成,壶身数朵祥云飘然其上,壶钮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这把壶体现着吉祥如意、清廉、宁静等内涵……”
    他认为,紫砂壶和紫砂文化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位。人们通过赏壶,在壶文化中体验中华儒家文化,最终达到涵养性情、净化心灵的目的。“我把紫砂品质做出过如下拟人化的概括:维真守一、肝胆相披、大度包容、亲和惠生。”
    孙志军说,紫砂文化让他陶冶着自己的性情,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紫砂文化惠及大众。
(已载6月3日《德州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