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悼念刘金忠老师

(2016-05-10 09:16:26)
标签:

德州晚报

怀念

刘金忠

分类: 副刊怀念
愿您在天堂一样精彩
——悼念刘金忠老师
    □韩春山
    认识刘金忠老师是最近几年的事,但听说刘老师的大名却很久远了。
    2013年秋至2014年春季,《陵县报》刊发了县台办主任石贤圣同志《关于东方朔墓碑碑文》学术研究文章。随后,我市部分文化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看法,这其中就有刘金忠老师的那篇《是文物,而不仅仅是景区标志牌》争论文章。文笔之犀利,语句之苛刻,这在学术争论中是少有的现象。从中能看得出老先生是带着情绪著文的。因我对东方朔历史文化不曾研究,但报刊上的这一争论,让我,也让广大读者从中了解了更多的知识,起到了对东方朔文化在全县的普及效果。它的意义要比学术争论本身重要很多。虽然在这之前我经常在一些报刊杂志上看到刘金忠老师的名字,但真正引起我对刘老师的关注,是从此开始的。总想找个机会认识刘老师。
    2014年10月2日,受德州市董子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妺姚女士之邀,我有幸参加了德州市第二届董子文化研讨交流会。作为董子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刘金忠老师就董子的历史地位、董子文化研究应遵循原则及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做了全面阐述。从那次研讨会上,我见识了刘金忠老师儒雅的风度及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这是我与刘老师的第一次见面。自这次见面后我就更加关注刘老师的学术成就。身兼德州运河文化促进会会长的他,从其所著小说集《运河渔铃声》、长篇小说《故渎》等作品中看出他对地域文化的痴爱。而他所倡导的对地域文化研究应遵循“天人合一”“大一统”的学说极大地丰富了“德文化”内涵,在打破了因行政区划所造成地域文化研究瓶颈的同时,把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我熟知刘金忠老师创作成就过程中,也领略了老师人生的精彩。
    想和刘老师单独交流,以便在文化方面能从老师那里汲取更多营养。于是在研讨会过后不久,我约上妺姚女士,以给老师送研讨会图片资料的名义敲开了他在市政协的办公室。谈起陵县,刘老师双眼明亮,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向我回忆起在陵县工作过的点点滴滴,他的文学、他的梦想、他激扬的青春岁月。从中我体会出了刘老师对陵县这方热土的眷恋。谈起《陵县报》上的那次学术争论时,他还问我能不能找到那些争论文章。我答应刘老师下次见面给他捎《陵县报》的合订本过去。通过这次交谈,我感觉到刘老师骨子里面的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及性格的豪爽与倔强,在性情中也就有了唯学术而不言他的执拗与认真。
    第三次见面是在2015年初,当我把2014年度合订本的《陵县报》递到刘老师手中时,刘老师如获至宝,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很认真地翻看起来。我想,大概是老师想从字里行间找到曾经故乡的身影吧。由于当时陵县作家协会刚刚成立,这次聊天刘老师还就作协的发展方向及协会刊物的名称、内容等讲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他言语中我领悟到,刘金忠老师除了对陵县地域文化的牵挂之外,也包含了对我这位文学晚辈的舐犊之情。
    2015年底,由陵城区文联主办、区作家协会承办的《陵城文艺》创刊号印制完成。想给刘老师送一本过去,顺便征求一下他的意见,结果几次去办公室都没有找到人。2016年1月16日,应朋友之邀,前去董子文化街美术馆“和之文化”观影室观摩由刘金忠老师主演的电影《一张钞票》,该电影曾荣获第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实验电影奖,只是在国内还没有公开上映。这是正式公映前的内部观摩。角色中的刘金忠老师沉稳持重,人物驾驭能力非凡。这更促使我想尽快见到刘老师的心理愿望。在去办公室几次未果的情况下,我只好要通了刘老师的电话,电话中刘老师告诉我,他正在十三局医院查体。进一步问时,他只是说最近身体不好,有些厌食。嘱咐我把刊物放在小区门卫处,等他回家时取。我当时只认为这是老年人平常的身体健康状况,就没放在心上。
    春节过后,我的传记文学《马颊河的儿女》完稿,在交由出版社之前,想征求一下刘老师的意见。原因之一是在之前我曾拜读过他所著的《昨天的公仆》,对于写人物传记我是第一次。其二,作品中人物生活的地方——陵城区丁庄乡就是刘金忠老师的父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刘老师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无论在当地采访还是通过和刘老师的聊天,都能看出老师对那里的深厚感情。为此,想让刘老师斧正的同时,为作品写篇东西。原稿发过去之后,我和刘老师通了电话,电话中刘老师告诉我,稿子已经看过,很好,只是由于身体原因,文章写不了了。电话中刘老师一再抱歉。问其病情,刘老师只是说厌食,不想吃东西。不明真相的我在电话中只好说些“多休息,注意保养身体”之类的话语。放下电话,就想着抽出时间去刘老师家中探望一下。但春节后一些鸡零狗碎的锁事让我始终没能抽出时间。
    4月21日,在去西双版纳采风回来的飞机上,我和同去的几位作协朋友谈起刘金忠老师的情况。朋友告诉我,刘金忠老师得的是不治之症,并且已发现很久了。听到这一消息后我先是惊愕,转而羞愧。惊愕刘老师在病魔面前表现的坚韧与大度;羞愧自己在无知中麻烦病魔中的老师给予的帮助指导。想回到家后尽快看望一下。可就在我行囊离身,尘土未抖之时,得到了刘金忠老师病逝的消息,这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噩耗传来,我唏嘘不已。
    几日来,刘老师的音容笑貌反复在眼前重现。三次相见,仿佛就在昨天。他的突然离开,使我在文学道路上失去了一位好导师。
    心中悲戚,唯有怀念过往,不忘教诲,努力创作!祝福刘金忠老师,愿您在天堂里的人生会一样精彩。
(已载5月10日《德州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