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松
摄影报道
3月15日,记者在董子文化街见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王延芹时,他正在认真地创作。
“从8岁左右爷爷要求我天天练字开始,我一直坚持至今,高考期间都没有落下。”55岁的王延芹说,“如今我每天坚持练字至少三个小时。每天潜心创作书法作品,是我的享受。”
○47年坚持日日挥毫
47年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书法,王延芹已经深深地迷上了它。
“从8岁学书起,爷爷就要求我用大方本每天认真写两页。小孩子爱玩会偷懒,有时难免草草涂鸦应付了事,每逢此时,爷爷就会严厉地说:‘不行!重写!’我发现这样反而要多写,就塌下心来认真写。爷爷只是普通农民,但他的字在十里八乡还是很有名的,我的字就是跟他练出来的。”王延芹说。
从此,他就一直坚持天天练习,即使高考期间,仍坚持每天至少认真写两篇。
“平时练笔,我有时抄经,有时创作。这是不一样的。创作时要考虑作品谋篇布局等安排,要求更高。”他说,“大前年我创作34米长卷的时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关掉手机,闭门不出,认真创作。”
“34米长卷”写的是啥?“历代散文名篇。最早的是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最晚的是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用中楷写的。”
王延芹说,他每天练笔,涉猎内容较多,兴之所至,什么都写。“现在正是春光最美的时候,我这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我写的张孝祥的词,写春天的。不过,比起这首,我更喜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王延芹平日里性格内敛,温和寡言,但一谈起书法、诗词等深深痴迷着的东西,他却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像是换了一个人。
○坚守规则,追求个性
作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的学生,1994年就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王延芹对书法创作有着自己的观点。
“什么叫书法?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书’就是写,‘法’就是法则,‘中国书法’,从字面上讲,就是按照规则书写的中国汉字。”他说,“字首先是要应用。没有应用价值,只追求艺术价值,谁也不认识,是不行的。应该在让人认识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价值,让人一看,赏心悦目。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法追求的应该是一种美。”
规则是规则,但王延芹说,他认为,书法练到一定程度,就不宜再临帖,而是要“读贴”:“不管临摹哪一家,如果只靠一家,只能叫复制,没有自己的特点。现在印刷术这么先进,把古人的印一个过来,不比你写得好?所以要读帖,吸收古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用自己的作品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保定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看到我的一幅作品。虽然没看落款,但一看就知道是我的。”
现在,除了自己练习以外,王延芹还应邀在给学校的学生上书法课。他很愿意把自己的书法知识讲给别人,很愿意推广书法。他说:“我觉得,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来,为中国书法做些事情,这是我的乐趣。”
(已载3月17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