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亭
“鬲”有三个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
鬲、有鬲氏、鬲国、古鬲津河、鬲津县……这些词都与宁津县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为什么说古代容器“鬲”是宁津文化的标志,是宁津县灿烂文化的明珠和瑰宝?
别急,听我一一道来。
◆鬲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的陶唐时代,宁津先民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生产工具,改善生活用具。流传于宁津南北的神话传说揭示了古鬲和有鬲氏的起源。
传说,远古时代的宁津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雨天人们走过的泥水里,脚窝里存了水,有的很快渗掉,有的很长时间不渗,有好奇者挖开看,见是有一层胶泥(粘土)的作用。先民们利用当地河流冲积的胶泥(粘土),仿照脚窝的形状,几经试制做成坯胎,发现做一个立不稳,两个也立不稳,三个靠在一起立得较稳。单个时叫“窝”或“杯”,三个搁在一起立起来叫“立”,与后来的象形字“鬲”(li)同音。
鬲可以盛水也可盛种子等物料。有次不小心失火,将盛水的窝和盛种子的鬲烧过,不但没烧坏,反而更结实了,敲击有声。于是宁津先民们将鬲坯成形后晾干,然后烧制。制成的鬲,既不怕水泡,也可用于蒸煮食物。蒸煮后的食品,人们食用后既舒适有营养,又容易消化。改变了部落先民的膳食习惯,由生食变为熟食。从此,开创了人类食用蒸煮食物的熟食时代。
由于鬲在本部落广为应用并多年传承,被称为有鬲氏部落。
近年在宁津县张大庄乡小安村出土大量的陶器碎片、麋鹿骨骼化石和马耳形穿孔的石刀等,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晚期的器物。宁津城北庞家寺汉墓出土了西汉陶楼、陶狗和十二连枝灯。在宁津城西北龙潭村出现了古代陶车。由此可见,在七八千年前,宁津先民在此定居生活,开始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生产。
◆鬲津河水
“有鬲氏”部落的得名,与古代容器“鬲”密切相关,但“鬲津河”却不同。
据明代宁津旧志记载:宁津古代处在“九河之地”——“禹播九河,宁津有三”。相传,夏代大禹治理黄河水患,带领先民按河水自然流势,疏导、开挖了九条河,其中有三条途经宁津县境,即古鬲津河、古胡苏河、古钩盘河。其中,鬲津古河流经宁津县南部。
据《辞海》解释,“鬲”字共有以下几个意思:(一)(li利)①古代炊器。陶制。圆口,三空心足。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商周时除陶制外,兼用青铜制。②古代丧礼中所用的一种瓦瓶。(二)(ge革)通“隔”。阻隔。(三)(e厄)通“轭”。车辕前端驾在牲口颈上的横木。
“鬲津河名首见《尔雅》。”晋郭璞《尔雅注》载:“河因水多,厄狹,可隔以为津而横渡得名。”可见,此河得名,用的是“阻隔”的意思。
据《尔雅·释水》及《汉书·沟洫志》的解释,九河中最南的一条即鬲津,故道在西汉鬲县(今山东德州东北)附近,东流入海,但在西汉时即已淤塞,具体位置已难于确指。胡渭《禹贡锥指》据唐宋后地志所载,认为鬲津故道系自今山东德州市附近向东流经商河及河北盐山、山东无棣诸县境入海。
◆鬲的传承
“鬲”字从诞生那日起,就与宁津结下了解不开的缘。
宁津旧志载:宁津县在远古时代原始的氏族社会称有鬲氏部落。夏代称有鬲氏国。
夏后相四十年(公元前2079年)夏王少康携旧臣伯靡率斟鄩斟灌之师在鬲起兵攻杀寒浞,恢复夏王朝时,此地仍称有鬲氏国。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敬王命虢旅为鬲攸鬲从分田。
“鬲攸鬲从”成了鬲国王侯。商代曾在此建立鬲国,亦有鬲侯。汉代曾于此建立鬲县,也有鬲氏王侯。世代沿革传承。在古代民族大迁徙时,有鬲氏曾西迁东渡,姓氏亦有多变,但有鬲氏地依然未变。宁津先民仍然在这块黄泛区的土地上传承繁衍生息。
“鬲”是宁津先民有鬲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利用当地泥土资源,创造出的饮食炊具,是宁津饮食炊器文化的鼻祖,是宁津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有鬲氏是宁津先民,宁津是鬲国地。古鬲津河又曾在宁津流过。因此,鬲是宁津文化的标志,是宁津县灿烂文化的明珠和瑰宝。
(已载1月11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