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
德州明月湖景区位于德州城区中心,是一个开放型的湖滨公园,总占地面积28公顷,分为东湖、中湖、西湖和南湖区,内设明月桥、叠翠山、船站、踏浪台、知春亭、梅园等独具德州特色的休闲、旅游景点。
明月湖景区在德州老城区是最好的景区之一。其中的明月湖和叠翠山,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相关史料记载,这个景区是1958年开始规划、设计和筹建的,至2009年明月湖牌坊落成,它历经了50余年的“修炼”,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起源:城墙外破败的沼泽
1958年,德州市人民政府,邀请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对德州市的城市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其中的“文化休息公园”部分,就是对现明月湖(那时不叫明月湖,只标注为文化休息公园)景区,进行的第一次规划,也是德州市人民政府,对街景和休闲公园筹建工作的开始。
德州市展览馆建成后,德州市的城市建设规划,用沙盘的形式在展览馆里展出过。其中的“文化休息公园“部分,它西起现在的解放路、东至湖滨路,南起东风路、北至东方红路。这个近60年前规划的区域与今天明月湖景区的范围几乎完全一致。
1958年,德州市政府多次组织全市青年义务劳动,去拆除南城墙,用城墙上的土垫平了护城河及人民医院以东的芦苇塘,修建了青年路(“文革”时改称东方红路)。
1959年,拆除了南门里至二郎庙角街两边的商店民房,拓宽了解放路。为明月湖的开挖奠定了基础。
现明月湖景区,系原德州古城墙外东南部的一个大洼地。这里有座明朝初期修建的药王庙,庙里香火兴旺,每逢药王孙思邈的生日这天,这里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庙会。清朝末期,义和团和红灯照曾在这里聚集,进行了反抗清政府的战斗。药王庙北50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座面积不大的白衣庵,两庙之间是一片低洼地,再往西100米左右,是日伪时期残留下来的20余个砖窑的残亘断壁,这一代地势更低。
除了这几个破乱不堪的建筑物外,就是乱葬岗子,到处埋的是坟墓,除此以外就是芦苇塘了。它春季是一片白色盐碱覆盖的高洼不平的荒地,夏季雨水季节时,它就成了一片沼泽地。只有城墙上的那座雄伟的雁塔,能给这片湿地里带来一丝生机。
1953年前后,政府在废弃的药王庙和白衣庵里,建起了德州玻璃厂。当时,玻璃厂的两个厂区要想联系通行时,就的在芦苇塘里较高的羊肠小路上走,如遇夏秋季雨水大时就得绕行。
1965年德州玻璃厂搬迁至小西门附近后,这里又改成了沥青厂,百姓称其为“臭油厂”。后沥青厂失火将药王庙烧毁了,只留下了两个破烟囱。
当时,这片荒地的西头是南门外的吊桥海子,西南部是柴市街海子。这两个海子里均是碧波荡漾的清水。特别是新湖西头的吊桥海子,即现在明月湖景区的西片,更是诱人。
这就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明月湖景区的前身和实际状况。
初建:修亭盖桥公园兴起
1960年前后,在市委、市政府办公楼门外的海子边建了两座亭子,因每个亭子上均雕塑了50只白色的和平鸽,故称百鸽亭。“文革”时期,亭子顶上的和平鸽遭到破坏,现虽已恢复但不是百鸽了,却成了“白鸽亭”。
在原吊桥东,伸进海子里土路端头的水井上,修了一座湖心亭。这座亭子修在原有的那口井上,在亭子内部的天花板上装有一条,形象逼真的彩色木雕飞龙。这条龙正好倒影在水井里,只要水井里的水一动,这条龙在井里就动。故有不少人前去参观,如果有人往井里丢点物品,那条龙就大有欲飞出来的意思。故有的小孩看后吓得大哭,个别的还会因惊吓而得病。故“文革”中以破除迷信为名,将亭子里的水井给填死了。今天盘龙还在却不会动了。又因亭子顶上有一只凤凰,也有人称其龙凤亭。
在通往原市广播站的路上,修了座单孔拱形桥,海子北岸修了石头沿,故这里初步形成了,德州城第一处百姓的休闲之地。
1969年秋,德州市下决心开挖新湖(即今明月湖)。虽然在此之前,曾不断地对这片洼地进行了治理和建设,但动作都不大。
1963年,水利电力部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即水利电力部第十三局工程局前身,进驻了德州。这支从福建闽江迁来的水利建设队伍,不仅有先进的施工设备,还有过硬的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经过市政府与局领导多次协商沟通,并由德州军分区尹特辉同志亲自上门联系,马颊河疏浚工程局同意了德州市的请求。
成形:1969年开挖了新湖
1969年10月,马颊河疏浚工程局的挖泥船正式进入该洼地,开始了对新湖附近几个海子的挖掘。
首先动工挖掘的是主体工程,即东地海子东头的水面。这里北起东方红路、南到东风路,中间有一条抗战时期日军修的水泥马路。解放初,在这个区域除了芦苇、野草以外,就是埋有很多坟墓的乱葬岗子。解放后,经多次治理、修整后,北半部已基本改变了原来荒凉的面目,形成了碧波荡漾的大海子。海子东上沿的东方红体育场也已初具规模。
马颊河疏浚工程局的挖泥船,将北半部挖上来的泥,填到马路以南的湿地里,将偌大的海子、湿地垫成了平地。即今天百货大楼及以西的地域。1974年,在此处修建了原德州地委大院等机关。
第二个挖掘的是:原德州市政府南边的水面,这里北起东方红路、南到穿越柴市街的马路,西面是原广播站及部分公务员的宿舍,即现在的希森欢乐岛处。在这里挖上来的泥,也填到了马路东南的海子里。
这块湖面挖完后,南北长260余米,东西宽224余米,深2米多,面积37460平方米,总土方量7.5万立方米。
第三个开挖的是柴市街南边的海子,这里西半部是个偌大的柴市街海子,它的西部是南关街、北边是柴市街、南头是东风路、东边逐渐变浅与湿地芦苇塘相连。
在这里,将挖上来的泥土填到了东风路的路北,形成了现儿童乐园等这一地域的平地。这块湖面挖成后,它南北长280米,东西宽460米,深4米,面积100800平方米,总土方量10万立方米,在开挖时,为了今后的景区建设,将海子中间原有的一块高地保留了下来,即今日明月湖里的湖心岛。
全部挖掘完毕后,四片水面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形成了新湖景区的雏形。
提升:几十年来不断改进
1980年省、市投资30万元,对景区进行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这期工程共砌筑了1100米长的青石护岸和知春台、莲步汀、船站和红鲤池等景点。
1981年投资33万元,除先后购置了游船30余只外。为纪念清末义和团在药王庙聚义,举行反封建王朝和外来文化侵略的战斗,在三个湖面相接之处,原德州玻璃厂的烟囱周围,砌筑了一座假山。
该假山由德州市园林处张海潮先生设计,苏州古建筑队施工。山基占地1800平方米,用石料3100立方。假山修好后,命名为“叠翠山”,主峰叫“义和峰”,在假山顶上建了一座亭子名曰“药王亭”。
1982年市政府投资8万元,修建落落大方的公园大门及部分围墙,并修建了供藤类花卉攀爬的固定式花架子。
1986年投资70万元,砌筑了湖北岸的石护坡,修建了优美、别致的七曲桥;在湖东北角修建了仿古建筑的梅园;沿东岸修了梅荫亭、迎旭亭、寻月舫、平湖曲廊等景点。
1987年投资86万元,在东湖和中湖之间修筑了宏伟的三孔明月桥。修建、装饰了园内的走廊及曲径石路。环湖畔设立少女晨读、跳水运动员、白天鹅群和梅花鹿等四座汉白玉石雕塑。
1994年投资300万元,拆除了沿岸的民宅及商铺,实施“东、南、西”三湖连体。
1999年,再次对湖底进行了清淤,这次共清除淤泥达22.7万立方米。
2001年,中共德州市委决定,将市委机关从景区内迁出,改建为文化中心。设有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电影院、老年活动中心等。
2009年9月,一座大气恢弘、古朴典雅的牌坊,在该景区的南口落成,从此,该景区有了一个靓丽的名字——明月湖。
明月湖景区,巧借发生在德州地域的神话嫦娥奔月的传说,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心理需求,又将明月湖、明月桥、奔月亭融汇为一体,显现了现代景观的靓丽,又突出了古城德州的历史文化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