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15日德州晚报副刊“老照片”

(2015-12-14 22:01:25)
标签:

老照片

爱情

亲情

德州晚报

杂谈

分类: 副刊老照片
12月15日德州晚报副刊“老照片”
祖父的故事
    李丽霞
    一张发黄的老照片,被我插在了梳妆镜的边框上。
    照片上是我未曾谋面的祖父,照相时大约三十多岁。他中等身材,方脸,白净,细长眼微含笑意。戴一副圆框水晶石小眼镜,理着小平头,穿一件深色棉布长袍,襟上别着一支钢笔——典型的旧时代书生模样。
    祖父少年丧父。曾祖父起初在本村做私塾先生,后来不知从哪里知道贩牲口挣钱,就带上多年的积蓄上路,谁知一去便杳无音讯。祖父当时正在上小学,聪慧好学,成绩优秀。恰逢一个国际红十字会组织来小村进行医疗救助,不知一个什么机会相中了祖父,派人到家里来说服曾祖母,要求带走培养。曾祖母刚刚失去丈夫,一个小脚女人艰难地带着四个孩子,于是稍作思量就同意了。祖父那年十二三岁,跟着医疗队到了离家200多里的临清,在那里学习会计事务。他一年年成长起来,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个相貌端正气质儒雅的青年。
    祖父工作的医院邻近祖母的村庄,祖母的兄长认得这个小会计,欣赏他的温厚谦和,有意把祖母许配给他。不知经历了什么介绍或见面的仪式,总之,两情相悦,于是祖母便嫁到了这个鲁西北的小村庄。
    成家后的祖父又在临清工作了几年,先后在临清和老家置了些田产,一度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后来来了运动,政府要根据家产划分家庭成分,祖父在外面先听到风声,放弃了临清的田产,又回家紧急变卖了些土地。这样,才有了后来我上小学时所填的表格成份一栏里写的:下中农。
    从此祖父回乡工作,在本乡的砖瓦窑当会计。1963年夏天,黄河洪水泛滥,家乡方圆近百里的地方成为滞洪区,政府组织当地村民有序撤离。
    在撤离的慌乱中,祖父将一些衣物和一块金表包在一起,放在了砖瓦窑的顶上。一月之后,洪水退去,小村一片荒凉。至于那个包裹,因为洪水淹没了窑顶,衣服被水泡烂,金表也不知所终了。祸不单行,就在那一年,祖父被查出得了食道癌,他拒绝了医生和家人做手术的建议,服用河南一中医的汤药,无效。1964年春节刚过,祖父去世。
    儿时,我时常凝视耳屋(正房旁边的小屋)墙上挂着几件京剧演奏乐器(其中有几件是父亲后来添置的),猜想它奏出的声音。关于这几件乐器,姑母曾对我讲起她对祖父的一个美好记忆:在水淹前的那个老院里,祖父拉起京胡,和他的一对儿女唱上一段京剧……
 ~ ~ ~ ~ ~
老照片里的“老套”爱情
    汪志
    前几天,翻看家里的老照片,其中一张1986年的黑白老照片,让我忆起了和妻子很“老套”的爱情故事……
    那是1986年,刚二十出头的我因为喜欢文学创作,参加了一个名为《未来作家》文学刊物的文学创作函授培训班。一天,我照例收到了函授培训班寄来的内部刊物(专供培训班学员发表习作)。阅读过程中,我对其中一篇习作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便根据习作后面所附的作者通讯地址,写信和习作者——一位来自甘肃的女作者商榷。半个多月后,我收到了这位女作者热情洋溢的回信。在信中,她感谢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同时告诉我,自从她的那篇习作发表后,收到了很多来信,但全部是千篇一律的赞扬信,只有我一人唱“反调”,所以她回了信。
    从这以后,我和这位数千里之外、从未谋面的女作者开始了书信交流。从交流中得知,这位女作者是一位不到20岁的年轻姑娘,也喜欢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好让我们在书信交流中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随着书信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之间的感情也逐渐加深。起初只是聊聊彼此对于文学的爱好,后来慢慢从友情发展成了爱情。
    终于有一天,姑娘给我来信,说大西北甘肃贫困落后,希望我能到大西北甘肃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时我正在北京一家院校学习企业管理)。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和信念,1986年寒假,我一个人到大西北探路,第一次见到了这位熟悉又陌生的女文友。临走前,我们拍下了这张老照片作为纪念。
  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毕业后我二话没说,告别了家人和朋友,于1987年来到了茫茫的大西北。不久之后,那位女文友便做了我的新娘。从此,我们在大西北扎下了根。刚到甘肃时,生活中遇到了各种问题,特别不习惯。比如,干燥寒冷的天气(冬天零下20多度),一年四季极少下雨,沙尘遮天蔽日是家常便饭。平时很少能买到大米,只能吃面食,我又对做面食一窍不通。亏了妻子的鼓励和陪伴,我也慢慢适应了西北的生活。如今,28年过去了,我已从当年二十出头的愣小伙,步入了知天命之年。这期间,我在行政机关当过干部、在小企业当过厂长、在大企业当过部门经理,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西北人。
    人生如诗,岁月如歌。我们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成了我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 ~ ~ ~ ~
有温度的旧线围脖
    解红
    人到中年的我,总是喜欢怀旧,喜欢回忆往事。我家里有一本大相册,专门用来存放哥哥的照片,都是他当年参军从部队寄回来的珍贵照片。我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随手翻阅着,随时和亲朋好友一起目睹大哥的风采。
    我记得,大哥是1978年的冬天参军的,那时候他才刚刚17岁。他所在的部队在东北,那里的冬天很冷。从哥哥时常发来照片上可以看到,那里到处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那时,我才十五岁,我一心想给哥哥做些事情,可是我很年幼,又没有钱,心有余力不足。于是,我突发奇想,我偷偷地把母亲给我织的毛衣给拆了,学着母亲用一根竹竿劈成四根一尺长短的毛衣针,学着给哥哥织个围脖。因为毛线很旧,断断续续的线丝都扔掉了,最后只剩下围脖的材料。就这样,我用笨拙的双手终于给哥哥赶织出一条红色的围脖。让二哥骑车去邮局赶紧给大哥寄去。我能想象出,大哥戴上围脖时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这条围脖一定会让他暖遍全身。
    哥哥到部队还没有一年,中越边境地区形势吃紧,哥哥所在的部队就奉上级的命令,参加了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才十七八岁的他,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在夺取一个高地的战斗中,哥哥灵巧得像一个松鼠,和战友们一起奋勇杀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争夺,终于占领了高地,他们的胜利为兄弟部队的顺利穿插作了一个有力的保障,2月17日至3月16日,解放军再次占领了高平、老街、谅山地区。为此,哥哥荣立二等功,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哥哥大了胜仗,也不忘拍一张带围脖的照片给我,照片里的哥哥一直是满脸笑意。这种胜利的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这种至真至爱的感情无需用任何语言表达。
    在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之中,哥哥战果累累,捷报频传。至今那些荣誉证、军功章还被父亲珍藏在他的书橱里,那是哥哥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