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那篇小文
——读莫泊桑《雪夜》
□崔锡芳
读书,我不但常为一些大部头的小说所吸引,而且常让一些千百字的随笔小文去感动。
十几年前,有一篇散文就曾让我眼前一亮,那不足八百字的精品深深打动了我,真是字字珠玑,段段精华,语言的老道出彩,结构的严谨慎密,没做作,无生辟,朴实、大方、生动、活泼,可称精品中的精品,更是我几十年所读文字中的首屈一指。见她如遇美女,再也不愿离去,从而促使我热衷于散文创作,引领我走进散文海洋,成了其中一滴水,紧密团结在散文的大海洋之中翻滚跳荡。时至今日,这篇短散文还是我的范本,每每写作前,都再仔细看一遍,成了我写作的动力。这篇小文便是莫泊桑的《雪夜》。
大师就是大师,一场普通的雪,在他笔下就真的活了起来,飞了起来。让读者不仅走进雪夜凄凉的美丽,而且体悟到雪夜的僵硬与奔放、坚强与柔软的质地。一支笔激活一片白的雪与一幕黑的夜的艺术细胞。读罢,让人如身临其境,抚摸雪夜,迷人心扉。略略数语,景物皆现,一段文字,包揽天下冬季的雪魂,让人痴迷陶醉,实乃世间咏雪一绝。景色多美,如诗如画,让你不去认真欣赏都不行。
文中有两段写动物,但没联贯在一起,这更是文章结构之妙处,让人读起来又有一种赏心悦目,文章第二小节写了那条孤单的老狗,是从它蓦地喊声进入读者视野的,那凄厉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太可怜了,它的如泣如诉,是哀叹身世还是倾诉人类的寡情?最后一段是小鸟们恐怖战栗,左右晃动的窝巢,沾湿的羽毛,冻僵的小脚,困倦的双目,瑟瑟缩缩颤动的身子。那是一种期待,期待漫漫长夜早到尽头,换来一个充满希望之光的黎明。寒冷中的弱小生命让人怜惜,雪夜的抗争生存使人敬畏,两段精简文字描写动物的动静入木三分,情真意切。整篇文章没重复、没赘述,更可喜的是文字朴素,口语化,大人孩子都能看懂。我当时想,文章可以这般往心内讲诉,如此让人心跳,散文可以这么短小精炼,让读者回味无穷。从那时,我与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继而一发不可收。
在几种写作体裁里,散文成了我的最爱。我已岀书六本,2002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今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愿梦中散文之花,在我笔下亦愈开愈艳。
~ ~ ~ ~
~
诗序《张栋诗词选》
□熊东遨
诗道延绵古迄今,巅峰不乏有人临。
汨罗江上怀沙客,获尽千秋万代心。
继起三曹兼二谢,精光足亮茫茫夜。
更添一位九江陶,乐抱清怀守田舍。
李杜撬开绝顶门,跟风涌入唐人群。
水涯山角经行处,各把风光占几分。
后贤不尽前贤效,复借诗馀生别调。
别开一境有东坡,自合掀髯仰天笑。
尔后千年百年间,长河时有大波翻。
或云不足惊天地,卷到身前亦可观。
最是而今行大运,路花溪草俱成阵。
蝉琴蛙鼓柳莺箫,各逞奇才歌鼎盛。
争与天公试比高,诗王诗伯如牛毛。
免冠昨日公门客,鬓角多簪毛一条。
邑城有子名张栋,独坐幽篁心不动。
那管溪山晦与明,拨弦自把清风送。
更有一端人笑痴,槐林守望雪香时。
花阴静看蜂来往,不为分香为钓诗。
钓得琳琅诗串串,秋林新叶开生面。
定知诗好不须多,选取精华归一卷。
一卷编成寄我看,约为数语作开端。
我读其诗味其趣,古井心亦生微澜。
嗟尔长年作官吏,居然未染官场气。
清风诗笔扫车尘,另辟一方幽静地。
人道文章老更成,张诗好处在初生。
欢笑悲啼如赤子,一声足令全城倾。
莫谓予言有虚妄,予言准在传媒上。
试拈一例与同观,不信诸君眼不亮:
槐林深处小亭开,雀鸟徐行啄紫苔。
手倦抛书依石卧,清风梦里送香来。
不为耽诗宁有此?天生一个书呆子。
品其诗也知其人,便有犹疑应可止。
我爱张诗品性真,遵循正道远旁门。
纵然未至前人境,清气犹能接几分。
置罢弁言还自笑:能凭一管窥全豹?
夜深湖畔水风凉,月片荷珠成映照。
甲午端阳后五日楚愚熊东遨记于白云湖畔
【注】“秋林”“新叶”俱为张栋此前所出诗集名;“槐林”及以下四句为张栋《亭下》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