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泽忠
这张照片,用现在的话说,是一帧属于“弱势群体”的合影——照片上的人除穿军装者和她左边的中年女士外,全是因病致残的患者;但这却更是一群不甘于厄运的摆布,不屈不挠与之顽强抗争的拼搏者!
1971年夏末秋初,广播中传出一条让我心情激动的好消息:驻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0八医院彻底攻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前,为了驱逐折磨着我的残疾这个恶魔,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做过挨刀子挨锯的肌件移位的大手术,在五棵松301医院做过针灸、接受过穴位结扎……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它却仍死死地缠在我身上不肯离去。1971年10月15日,我怀着无限的希望,带着180元钱,踏上了从北京直达长春的十九次列车。
到了目的地,方知那是解放军二0八医院的626医疗队。虽名为“医疗队”,规模却不小,汇集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像我一样怀着治愈残躯强烈愿望的儿麻患者。
亲人解放军对我们十分关怀,住院、治疗一律免费。当时物质匮乏,医院的官兵一日三餐皆为高粱米饭、熬白菜、炖土豆,对患者供应的却是大米饭、馒头、猪肉酸菜炖粉条等。同时,他们对我们非常尊重和信任,实行的是患者自我管理——就医者众多,住满了整整一幢楼,但该楼却不像别的医院那样叫“病房”或“住院部”,而是称作“青年班”;患者们按军队建制编为连、排、班,连长由医院的军医兼任,排长、班长由患者自己选举。
我们虽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年龄不同,但相同的病症、相同的命运、相同的希冀把我们结成一个团结的集体。这个集体充满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关照,真挚的友爱温暖着我们曾屡遭创伤的心,鼓舞着我们战胜病残的勇气和信心。
我出院那天早饭后,大伙儿不约而同汇集到我的房间,帮我扛铺盖、提行李,送上通往火车站的公共汽车;闻春海和李军彪一直把我送上火车,直到火车缓缓启动了,站台上的他们仍不肯离去,在寒风中向我不停地挥手。火车运行几个小时后,到用餐时间了,我打开提包,笃然发现,不知是哪位朋友竟已在里面悄悄放进了饼干和糕点,泪水止不住默默涌出……
光阴如箭,倏忽间已是四十多年过去了。看看照片上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其中年纪最小的如今都该已是五十多岁了吧?亲爱的朋友,你们好吗?在626医疗队度过的日子,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令我们没齿难忘的美好时光!尽管今生我们很难再次相聚,但诚挚的友爱却永远珍存在我们的心中。亲爱的朋友们,真诚地祝福你们,祝你们平安,快乐,幸福,长寿!
(已载11月26日德州晚报副刊“老照片”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