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副刊教师节特辑
(2015-09-08 19:30:10)
标签:
德州晚报教师节老师红烛 |
分类: 专刊特辑 |
师者,学高身正
讲课时,老师学识渊博,旁征博引,令人敬佩;检查作业时,老师目光锐利,认真严肃,令人敬畏;生活中,老师关爱学生,无微不至,令人温暖……第31个教师节将至,让我们用真诚的文字、温馨的回忆,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致敬!
让我这辈子都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老师只有一个,他就是我初三时的班主任李凤诗。
掐指算来,这已经是三十四年前的事了。距离我们老家夏津新盛店镇中学三百米的地方,有个较大的淡水湖,叫青年湖。学校三令五申,不管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男生,没有专业老师看护,是绝对不允许去那个地方游泳的。就在那个炎炎夏日,我和好伙伴四狗子偷偷到湖中嬉戏,却被一个老人发现,报告了学校。
半小时后,当我们气喘吁吁来到教室门口,看见李凤诗老师脸朝黑板,在黑板上写着粉笔字。我和四狗子抓住这短暂的一瞬,想悄悄地溜到座位上时,却听到李老师断喝一声:“站住!”
我们站在讲台下,目光不敢正视那些嬉笑的女生。所有的面子和尊严都消失殆尽了,我俩就这样站着,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一向以对学生严厉出名的李老师才说道:“你俩——我在办公室等着。”
办公室内,李老师说的话,我们根本听不进心里,四狗子的目光伴随着窗外榕树枝上跳动的小鸟移动。终于从李老师办公室走出来时,四狗子咬着牙根骂了一句:“呸!耗子拿狗!”
第二天,我和四狗子就开始实施头一天深夜策划好的对李老师的报复行动。我从学校卫生室的垃圾桶里捡来输液针头,我站在一旁望风,四狗子捏着针头靠近自行车棚。李老师的大金鹿自行车最好辨认,最大的特征是前后轮都没有挡泥瓦,有一次李老师冒着雨把自行车推进车棚时,前身后背都是泥水。四狗子握住李老师的前后车胎就是一通猛扎,然后冲我做了个鬼脸,便大摇大摆走开了。
令我俩倍感吃惊的是,放学时,李老师一如既往地推上自行车骑上便走,车胎丝毫没被扎破。为此,四狗子眨眨眼摇了摇脑袋,百思不得其解。
中午几个老师围拢在食堂吃饭,一个老师说:“午饭李老师就连两毛钱一份的白菜粉条都舍不得买,一个人拿着馒头,就着水萝卜咸菜吃。”另一位老师说:“别提啦,那次我借他的自行车骑一下,车子沉得蹬不动,累得我满头大汗,回来我冲他诉苦,他才说:‘我那车轮内胎装填的是水绳,优点是不用补胎充气,习惯了挺好。’”老师们叹一口气说:“李老师的家属常年瘫痪在床,生活困难也是没办法啊。”
听完老师们的话,我一口气跑到四狗子跟前,说:“以后,你要不对班主任好,我就跟你急!”当时,我的话把四狗子说得一头雾水。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四狗子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成为国内医学界极有权威的医学教授。我也在社会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了几十个春秋。这一天,一番纠结后我还是拨通了四狗子的电话:“你还记得李凤诗老师吗?他最近腿关节状况很不好,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话筒内沉默了一会儿,四狗子用埋怨的口气说:“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呀。现在,我就坐飞机赶过去。”
因为在同一个乡镇距离近,这些年,我每年春节都会买些副食品和药品看望李老师。今年春节,经常给李老师看病的大夫给我说:李老师的股骨头坏死,是那年冬天落下的病根儿,他为了把那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女孩救上岸,自己在冰水里坚持了三个多小时。
三五成群,相娱正欢,忽一人大呼:“齐夫子来也!”诸生无不严阵以待,正襟危坐。或问曰:“齐夫子,何许人也?”
齐夫子,名岩,关东人士,传经纶之道,授时政之业,育人者也。
夫子素因严而闻,重诵书,余亦见选,惶惶然不可终日,与友泪别,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势。见夫子,汗如雨下,慌不择言。夫子怒而叱之:“不知所谓!”余静立一旁,低头不言。明日复去,多漏,又有以偏概全之嫌。夫子怒更甚:“汝平日讽诵功于何处?何以不熟至此!”余愧而无言,复又去,三乃幸得过。夫子言:“细枝末节尤为重,汝可知之否?”余诺诺称是,既归,尤有余悸,以手扶膺称幸,汗已浸背矣。
夫子授业于堂上,有昏然欲睡者,夫子不怿,唤而问其题,茫茫然不知所云,夫子笑曰:“黄粱一梦乎?”
一日,讽诵皆不得过,夫子怒发而冲冠,大叱之。诸生皆惧,多有怨而不敢言。然试毕,揭榜之时无不喜形于色,言夫子功大也。更有大呼“夫子虐我千百遍,吾待夫子如初恋”者。众咸拊掌大笑。
余窃以为夫子堂下甚宽矣。有不适者,夫子反复嘱之,殷切之心实可鉴。夫子之严,亦为吾等虑也。夫子严宽并济,不愧师之称也。左右敬之,称其德。余不肖,今效太史公,为此小传,多鄙言陋语,诸君见笑。
(作者为高中学生)
师者是首歌,一首安贫乐道的歌。当幼苗挺拔成了栋梁,枝头缀满了硕果,而师者仍是一个不为世人注目的角色:绘就了万米的锦绣长卷,你甘愿去做其中的一片空白,一个省略,一朵别人无法轻易看到的纯洁……
师者是首歌,一首奉献着的歌。在没有心的沙漠,你无怨无悔地传道授业;在没有爱的荒原,你兢兢业业地答疑解惑。师者,更像一头老牛,默默地耕耘,悄悄地咀嚼着人生的甜美与苦涩。永远期待着什么,永远不奢望一定能得到什么。“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三尺讲坛,一方沃野。耕,耕一种至死不渝的执拗;播,播一种人世间最美的诱惑。送走了冬夏,迎来了春秋,不知不觉间,岁月的大犁竟然耕上了你的前额……
师者是首歌,一首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歌。谁不想活得光彩照人,但师者明白:任何魅力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归期。滴水获得赞誉不一定非要挤进海洋,小草展示清新不一定非要编入春季。一生的骄傲刻不进石头,就刻在心里;刻不进别人的心里,就刻在自己心里……
师者是首歌,一首永远充满着希望的歌。师者,是走向山顶的普罗米修斯。即使没有路可走,也不会回首;即使路途坎坷,荆棘丛生,丝毫也动摇不了心头的憧憬。风儿吹得皱一池春水,风儿撕不碎生命的赤诚;急雨击得沉过往的千帆,急雨折不断坚挺的人生……
当记忆的年轮绕成了暮年的沉重,师者沉甸甸的收获里没有一丝叹息:你自豪,因为你的每一缕白发都曾为别人照亮过未来;你欣慰,因为你的每一道皱纹都曾为别人注释过误区……
师者是首歌,在金灿灿的九月,响彻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五年级时,我们班迎来了一位严厉的语文老师——刘霞老师。刘老师上课前,总会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扒着门边往走廊里看:“老师来了,来了!”这时,若班里乱得像一锅煮沸了的粥,听到这一声喊,这锅“粥”会马上平静下来。
今天早晨,我迟到了。到了学校,我心惊肉跳地上了楼,来到了教室后门,轻手轻脚地朝里面瞥了一眼——哎呀,不好!刘老师正站在讲台上呢!我暗自揣摩,背着书包走到前门,平时轻易就能打开的门,现在握着门把手却似有千斤重。
进了教室,刘老师正背对着我检查背诵。我知道肯定没好果子吃,转过身关上门。那一刻,我感到空气都要凝固了,我低着头,绞着双手,不知所措。这时,刘老师检查完了,走过来问我:“你是怎么回事?”“我早上闹肚子……”我嗫嚅地小声说,声音小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闹肚子了?”刘老师犀利的目光审视着我,但语气里仍没有怀疑,就像我以前犯了错那样,因为我一向诚实好学,老师不打折扣地相信了我:“坐下吧,肚子还疼吗?”“嗯。”我小声说,顿时鼻子一酸,眼泪滑落下来,无声打湿了衣襟……
刘老师既严厉又和蔼,在她的带领下,我班由年级倒数第一名(共七个班),上升为年级第三名,我们学生进步了,家长高兴了,老师却瘦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像春雨一样用知识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作者为小学六年级学生)
在我的记忆中,就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她叫陈玉娥,是我的小学启蒙老师。陈老师身材高大,和蔼可亲,一说话就先露出笑意。
冬日阳光和煦,下课后,大家到室外活动,有跳绳的、踢毽子的,还有在墙根倒立拿大顶的,陈老师拿一个小马扎,坐在温暖的阳光里,她喜欢给我们讲历史故事,或通过说些家长里短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陈老师很喜欢小姑娘,经常让一个小女生把头趴到她膝盖上,给她梳理头发。我们最喜欢下课后围着她,更盼望把扎着小辫子的头轻轻靠在她的膝盖上,当时我心中还产生过老师好似妈妈的美好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备感温馨。
陈老师有时候在阳光下批改作业,她经常把正在玩耍的学生叫过来再做细心讲解。我最喜欢看她拿着红墨水笔在我的作业本上先认真地画上很多对号,再画一个大大的“甲+”。
由于陈老师的关爱、欣赏和鼓励,我的学习兴趣一直很高,一回到家,总是先做完作业再去干别的。记得有一天阴天,上午放学时陈老师告诉大家,下午要是下雨就不用来上学了,作业是写一篇生字。一回到家,我就跪在炕上,趴在窗台上写作业,但天气预报并不准,下午并没下雨,我们又去学校上课。老师问大家:“谁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啊?”我举起了小手,全班同学,仅我一人,老师表扬我学习上积极主动。老师的夸奖是我学习的动力,多年过后我还记得。
那时还多少有“成分论”之说,我家祖上是地主,我还能感受到时代的冲击,有一个小伙伴故意叫我“小地主”,我就说地主摘帽了,结果引来一片哄笑。老师不知道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就严肃批评她们,让她们一一向我道歉。对小孩子来说,老师的话最为神圣,这对我又是多么大的精神安慰!在我眼里,陈老师简直就是——女神!
长大后,我也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了一名老师,这些年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温暖所在,那里住着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我也把她当作人生导师和榜样。我要像陈老师那样,认真教书,喜欢学生,欣赏鼓励关心爱护帮助我的学生,努力做一个好老师,把知识传递,把仁爱播洒,这,难道不是对陈老师最好的敬意和报答?
教我们的正是阿莲老师,二十来岁的年纪,扎着两个齐肩的麻花辫儿,大家都夸她长得俊。虽然她从不体罚学生,但大家都对她有一种敬畏感。
每天下午一点半到校后,她让大家先午睡一会儿。这天,午休时我被一阵口渴闹醒了,又不敢举手喊报告,怕惊扰了其他同学,就不时抬头朝讲台张望。阿莲老师终于注意到了我,她轻步走到我身边,躬下身子摸摸我的头发轻声问:“你怎么了?”我有点胆怯地说我口渴,想去喝水。她说你去吧。我说我不知道去哪里找水喝。她看了我一眼说:跟我走吧。我跟在她身后,走出不多远进到一个院子里,在靠近屋门的一口大水缸前停住,她抄起水缸沿上柦着的木板上的大水瓢舀了多半瓢水递给我,我接过水瓢一口气喝干,感觉真甜啊。她问我还渴吗,其实我是很想再喝半瓢的,但是没敢说,只说我喝好了。
阿莲老师对我们的关怀是那样的无微不至。记得那年夏季,雨水特别勤,总是没完没了地下。这天,邻近中午,放学时间已超了很久,大家都饿了,雨依然哗哗哗下个不停。看看大家一个个饿得无精打采,阿莲老师果断做出决定,把外村的学生都安排到本村学生家里吃午饭,一家安排了一两个,剩下的七八个孩子全部去老师家里。
一进门,阿莲老师就吩咐妹妹抓紧和面烧火,自己则麻利地忙着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叮叮咚咚锅碗瓢盆一阵响,饭菜很快就端上了桌。午饭是手擀面,葱花饼,香椿芽炒鸡蛋和清炒蒜薹。那个年代,平时是难得吃上这么好的饭食的。估计是饿坏了,一上桌,我们就毫不客气地好一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后来我们知道,其实,那不多的白面本是留给她生病的老父亲吃的。
人生路上会遇到很多老师,真正记住的却没有多少。已人到中年的我,时常会想起那个美丽善良的老师阿莲。直到毕业,直到现在,她没去任何一个学生家吃过一顿饭喝过一口水,她像妈妈一样,默默奉献着自己,她像阳光,像雨露,温暖滋润着我们在人生路上茁壮成长。
记得有一次上自习课时,教室里突然飞进了一只麻雀,顿时安静的课堂变得喧闹起来,有关窗子防鸟飞走的,有拿扫帚四处追捕麻雀的,还有敲桌子打椅子瞎起哄的,终于,伴随着一声欢呼,麻雀被一个同学捉在了手中,就在这时,教室门开了,施老师走了进来。
教室里保持着一片狼藉的样子,施老师却没有发火,她走到讲桌前,示意大家各归各位,然后让捉住麻雀的同学把麻雀送过去。就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施老师却轻轻抚着麻雀的羽毛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它是怎么飞起来的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麻雀吗?”
听了施老师的话,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施老师也饶有兴趣地说了起来,从鸟类的起源到翅膀的功能,再到鸟类的生活习惯,最后她话题一转,对我们说:“这只鸟儿是属于大自然的,只是偶尔来教室做客而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放它回大自然。”
施老师点点头,打开窗户,将麻雀放飞,然后回过头,对我们说:“客人走了,我们是不是该说说自己家的事情了?”
看到大家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施老师笑了,她说:“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习做人的地方,这是个神圣的地方,我们教书育人,最怕你们不学好,可不是怕你们犯错误,孩子总会犯错误,但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知道该怎么改正。”
说完后,施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求真尚美砺志笃行”,对我们说:“追求真实和追求完美,下定决心认真地完成每一件事情。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也可以当成你们自己的一种理想。”
虽然,施老师已经在几年前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在课堂上的话语却永远铭刻在了每一名学生的心中。如今,时过境迁,三十年过去了,这八个字依然在我心中熠熠生辉,那种神圣的感觉从未消减半分。
走进大学校门,校文学社的第一次征稿,就让我走进了文学社,成为了一名校报编辑,也有幸认识了校团委会负责校报的张老师,张老师当时是市作协最年轻的一位作家,至今还记得老师的一首哲理诗:
张老师经常鼓励我,并且在写作上也给我提出过不少的建议。在他的鼓励下,我捷报频传,文字接二连三在省报、市报上发表。
那一年的国庆节前夕,市报联合多家单位组织了一次关于国庆节的征文比赛。年轻的我虚荣心作祟,就想把自己以前发表过的一篇文章寄给报社,只把文章的题目稍微改了一下,拿过去让张老师看还有哪里需要修改。张老师一看说:“这不是你去年发表过的文章吗?怎么能再投稿啊?”我说:“不行吗?我已经把题目改了。”
张老师严肃地对我说:“小雷,你这样做很不好,拿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再投稿,这是一位作者的文风问题。是作者的一大禁忌。”经张老师一说,我面红耳赤,再也不敢重复投稿了。
时光荏苒,这十多年里,无论我是专职的文字工作者,还是把文字保持成一种乐趣,我都始终记得张老师的那句话:一位作者的文风问题。
这时,屋门被推开,进来一位四十多岁的高挑妇女,穿着蓝色中山装,瓜子脸细嫩洁净,戴着一副白色眼镜。她笑眯眯地走到我面前,抚摸着我的头说:“小伙子,刚来了就想妈?”我委屈地说:“我六岁就没了妈,家里只有爷爷与一个小姑两个姐姐。”她听后慨叹一声,然后安慰我:“来到这里,学校就是你的家,老师和同学待你会比你的家人还亲。”她发现我右手抚摸的上衣,惊讶地说:“换下来,我拿回去给你缝补。”我为难地说:“我就带来这一身单衣,其他的全是夹的棉的。”她叹了一口气,用手量了一下我的肩宽与上下襟长短后,走出去。傍晚吃饭的时候她又进了屋,手里托着一个纸包,到我面前打开,里面是一身新的学生服。“穿穿试试,看看合适不合适?”穿上到镜子面前一看,不但合体,还显得非常英俊。高兴之余我为难地说:“好是好,可惜我没钱。”她听后笑着说:“我是你老师,给你买的,要什么钱?”我听后激动地扎进她的怀里。
这个老师就是我上初一的班主任吴静茵。吴老师教数学。解放初期,在没有电灯的备课室里,每天点着蜡烛工作到深夜。她平日和善慈祥,到了课堂上却严肃得像个法官。许多代数几何题,不仅教你怎样做,还反复教你为什么这样做。有的学生做错了题,教会后她让你重复做三遍。我有一次有一个字没记住,做题时耍小聪明,写得模棱两可。她批评我对待学问的态度可气,不仅让我承认错误,还罚我在教室里站了半个小时。有一次,济南市初一学生数学竞赛我夺得好名次,她掏钱给我买了件呢子外套当奖励,还高兴地对人说:“我的学生如果当了数学家,我死了会含笑九泉。”
吴老师桃李满天下,她教的学生考上山大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不下四五十人。
我济南无亲无故,星期天又回不了家,每逢星期六,吴老师必邀我第二天去她家。我上了初二初三后,已经不是她的学生,她仍然这样做。她是位独身主义者,一辈子没结过婚,节假日和周末,两间住屋的人却总是挤得满满的。不仅有当届的学生,也有往届的学生。有的早升上大学,也有的已有了工作。人们从四面八方往这里凑,用吴老师预先买好的肉菜,包饺子、下面条、蒸馒头、烙肉饼,不会做饭的则忙活着劈柴烧火打下手。大家欢欢乐乐,比过年都热闹。许多人不叫她老师,已经叫开吴妈妈(我后来也这样叫)。吴老师在一旁高兴地说:“我没有孩子,看看,子女比谁的都多。”
上一年级那年,我已经八岁了。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那时条件差,学校十余间教室全是土坯房,凛冽的北风无孔不入,我们上课时发出“咚咚”的跺脚声。正当班主任对我们严厉训斥时,宋校长推门走了进来,他对班主任低声说:“唉!怨我这个一校之长不称职,让老师孩子都受苦了……”
几天后,学校买了十套炉具,每个教室安置一套,放在教室的一角。门窗都钉上了崭新的塑料布,只要把门窗一关,风就再也刮不进来了,再加上炉火的燃烧放热,教室暖煦煦的。我们再也不做小动作了,两只耳朵竖起来,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
后来,我们才知道,买炉子和塑料布的钱是宋校长自己垫付的。那是一天上午,班主任请假,宋校长代上语文课,正讲得投入,一位头上裹着毛巾的中年妇女敲开教室门,第一句话就问:“老宋,你都好几个月没回家了,这不天一冷他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三天两头咳嗽,你发工资了吗?给老爷子买些药,再买点炭让家里暖和暖和。”宋校长挠了挠头皮,用手指了指身旁的炉子和门窗,没有说话,把妻子领出了教室。也许,是宋校长不愿让我们听到妻子对他更多的埋怨……
宋校长爱校胜过了爱家,他几乎一年四季吃在学校,住在学校。看来师娘说他好几个月没回家是千真万确的。他在校门的一角单独住了一小间,既当领导又当门卫。有一次,乡教委的王主任带教导组来学校检查工作,我们列队相迎,他握住宋校长的手说:“老宋呀,你看你瘦得都成皮包骨头了,可要注意身体。找个看门的,晚上你也能睡个安稳觉儿。”宋校长笑了,这是平常很少有的表情:“找个看门的得发工资吧,省下这个钱给孩子们发学习用品不很好嘛!”
宋校长干了一辈子校长,是患肝癌离世的。愿天堂里的他永远健康!
一提到“老师”两个字,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不断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历历在目。
第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姓刘,是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一次,学校选拔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去参加竞赛,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刘老师就利用星期天给我们补习。看到我的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接送我,一到补习的时候,刘老师就自己骑着一辆自行车到我家去接,补习完后再送我回家。那一路丁零零的车铃声现在还常常在我的脑海里响起,是那么的清脆悦耳。
刘老师的家是两间平房,院子很大,里面有个菜园,郁郁葱葱长满了各类蔬菜,豆角长得又细又长,辣椒尖尖嘴,茄子像一个个灯笼一样挂在茄秧上。老师指着菜园中青绿待熟的果实说:“看到了吗,这就像稚嫩可爱的你们呀,经过岁月的洗礼,才会逐渐成熟长大。”在刘老师耐心细致的辅导下,那次竞赛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顺利进入决赛。
转眼间,我就上小学五年级了,教我语文的是一位姓沙的老师。他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平素检查作业,我们生字生词少写一遍也不行;我们写的作文,他都用红笔把写错的每个字、用错的每处标点符号醒目地标出,所以大家对他“又怕又恨”。一天,由于感冒发烧,老师让背诵的课文我没有背过,上课检查背诵时,我心里通通直跳。“蒋波你来背诵一下。”沙老师偏偏第一个就叫起了我的名字。我站起来磕磕巴巴地勉强背出几句后就哑口无言了,只好低头站着。沙老师当时十分生气:“你作为班干部,竟然完不成作业,出来靠墙站着!”羞愧委屈的泪水从我的眼角流出来。“老师,蒋波生病了,烧得很厉害。”同桌告诉老师,沙老师立刻来到我身旁,摸着我滚烫的额头,有些责备地说:“傻孩子,刚才怎么不说呢?”老师哪里知道,我是那么倔强,那么喜欢语文课,一节课也舍不得落下。下课后,沙老师领我去医务室看病,又从他的宿舍端来水给我喂药,严厉的眼神那刻变得那么慈爱温暖亲切……
教过我的老师们尽管脾性各异,但他们对学生深厚的爱却是一致的。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把精彩的世界呈现给我们。我想,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座高山,那一位位老师就组成了一道长长的人梯,让我们攀登向上。
读您
——致任先青先生
雪梦
一直默默地读您,满怀敬畏的心
读您的诗,读您的人
伴着暖暖的秋阳,我不想错过
亦不会错过,每次读您的机会
我,于您儒雅的外表中感觉
在您恢宏的诗句里触摸
一次次唏嘘,一次次落泪
病魔扼住了您的肉身,却未能锁住您飞扬的思绪
您不孤独。有灵魂作陪
您不忧伤。有与命运抗衡的决心
我,于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
放慢脚步,轻轻地从您身边绕过
甚怕惊扰了您的梦。我明白,梦亦需回眸
回眸青涩的少年,叱咤的青年
以及,恬淡的中年,甚至老年
您胸怀博大疏阔。从您慈祥、和善的笑容里
我感受到了人间温暖
从您朴实、深沉的文字里,我听到了历史梵音
从您拥挤、饱满的时间隧道,我分明望到了熠熠金辉
如今,您不老。您不惧怕老
因在您的生命内核里,生长着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这棵树,在生命海洋,继续汲取着营养
这棵树,在精神世界,始终吐露着芬芳
您,完成了多次自我生命的超越,灵魂的大飞渡
您,有一颗不朽不衰的诗心
您,是诗的化身
班主任
李国明
齐夫子传
耿莹莹
师者是首歌
邓荣河
迟
到
秦晓婧
春风化雨
师恩暖心
当我们还是顽皮孩童
老师用点点滴滴的关爱,留给我们温馨的回忆
当我们还是懵懂少年
老师用言传身教的教诲,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
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回忆起校园中的青葱岁月
恩师留给我们的回忆
仍是我们永远难忘、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最温暖的回忆
闫武霞
上学时期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欣赏你、鼓励你、关心你、爱护你,这真是人生一大幸运,和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必将成为最温暖的回忆。
我的老师叫阿莲
李妺姚
阿莲,是我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她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年夏天村里让适龄儿童入学,我和十来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来到了邻村的小学上学。
老师的座右铭
石兵
如今,离开课堂步入社会已经很久了,但是,每当想到课堂,心中还是总有一种神圣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我小学的一位老师,施老师。
一位师者的告诫
雷子芬
流年似水,倏忽间,我已然告别了大学校园十六年,也做了十六年的人民教师。离开校园的这些年,对于文字的钟爱,我无法释怀。对于一位师者的告诫,我时时记在心间。
故宫
两块钱的门票
让我瞻仰了一段
昂贵的历史
烛
光
张庆国
十二岁那年(1950年)九月,我穿着姑姑和姐姐做的一身土布裤褂离开德州北郊,只身去几百里外的济南铁中上中学。车上人多,上下火车拥挤,到了济南站身不由己,几乎被身后的大人们推下来,左膀蹭上车门口张开的一块铁片,听到“呲”的一声。到了学生宿舍一看,上衣被划开一道大口子,我看得目瞪口呆,抽抽噎噎哭起来。
“一切为了孩子”
董善军
宋校长是我上小学时的一位校领导,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写满严肃。记得我刚入学那年,他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做了生动的讲话,其中“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段话最让我刻骨铭心,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难忘恩师情
蒋波
前一篇:德州晚报副刊9月8日刊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