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工“皇粮”的米市街(文/随心 王晓松)

(2015-04-19 21:47:26)
标签:

德州晚报

米市街

京杭运河

分类: 副刊德州街
加工“皇粮”的米市街(文/随心 <wbr>王晓松)

       米市街曾经紧邻大运河,地理位置重要,身边满是“九达天衢牌坊”“回龙坝”“镇河阁”“董子读书台”“田雯故居”这样的老德州著名处所;它也经常被拿来和“柴市”“小锅市”等并称。但也许是由于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不是老百姓吧,显赫与热闹都只能是一时的,它在民间的影响远远比不上那些地方。

       明清时期,米市街前的运河岸边船来帆往,热闹非凡——这里是加工皇粮的地方。

       上个世纪,这条曾经显赫一时的街道光彩渐渐退去,成了天衢路北、迎宾路西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

       如今,米市街已经完全消失在了一片正在兴建的住宅小区中。
    


“米市”也曾“高大上”

     “柴米油盐酱醋茶”曾被认为是生活中最细小、最琐碎、最现实的东西,但米市街并未因此而丧失“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化品位。

       解放前后,德州老城墙还大体完整时,走出老城的“聚秀门(大西门)”,沿着剪子股街、顺城街过“秦家学堂”,到路北的“颐寿药铺”,就是米市街了。在它的周围,蕴藏着诸多让德州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景点。

       两百年前,在米市街的东北方,登上巍峨壮观的德州古城墙,站在古朴秀丽、有飞动之势的“镇河阁”上,向下俯视,回龙坝坦然地迎击着古运河水的冲击,坝上巨大的“回龙坝”石碑,被大小不一的几块石碑包围着,它们有的骄傲地立在小巧玲珑的碑亭里,有的骑着石龟屹立在厚实的大坝上,每块石碑上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向西看,是耸立在“广宁桥”南端的“九达天衢”古牌坊。在从米市街穿过的九省御路上,进京赶考的举子,文官的轿,武官的马,商贾们的大车小辆,御道两旁的商阜、小商小贩的担子,官员开道的锣声、各行业的叫卖声,在古牌坊下形成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

       米市街西方,是绕街而行的旧运河,滚滚河水顺流直下,只只运粮船、片片白帆影、声声船工号子与岸边的佳境汇聚而成的迷人画卷,让清朝江南才子李雯,写下了如此佳句:
    地尽东藩接北平,高楼南望暮云横。天波近落明河水,飞鹢斜临却月城。
    冰雪寒深迟禹贡,鱼龙夜水卫神井。故乡粳稻参差发,为想来年春草生。

       米市街南端是著名的“董子读书台”。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桢在“董子读书台”东修建了“醇儒书院”(也 称柳湖书院),这里有诗人田霡(田雯胞弟)所建的“数帆亭”。优雅的景观、浓厚的文化氛围,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来此赋诗作画,明清时代,此处曾一度成为德州的文化中心。再向东走,是竹竿巷,这里曾是清初名臣、文学巨匠田雯的故居。

       在米市街和顺城街中间,是安德水馆驿。运河没改道前,驿站承担了来往于京和各方要员的接待及信件、官文的传递,每天人来客往、接待繁忙。运河改道后,它改成了关帝庙,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与水馆驿遥遥相对的,是德州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米市清真寺,建于约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
   

 
德州建仓,米市沾光
 
       由于地处运河沿岸,临近北京,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在德州设立了国库储存皇粮。米市街位于德州城和运河之间,独特的位置与地形让它沾够了御粮仓的光。

       金朝天会七年(1129年),朝廷就在德州城北运河岸边设立了漕运仓库储粮,当时名曰“将陵仓”。元朝(1271-1368 年)定都北京城,特别是元朝将德州段的京杭大运河全程贯通后,漕运和仓储的规模更大了,德州仓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了。元朝把“将陵仓”改名为“陵州仓”。明永乐九年(1411 年),朝廷又将“陵州仓”改名为“广积仓”,又称“德州水次仓”,后又改为“常丰仓”。直到清代同治年间,这里仍储存着大批的皇粮。

       由于大批皇粮在德州装卸、储藏,这里形成一个皇家的御用码头,进而形成了为之服务的村镇,即现在的北厂街。

       为了保证皇粮的质量,各个朝代均在北厂街设立了“盘粮厅”等,负责征收、储存皇粮的衙门,规定了出、入库的规矩。明、清时代,均在此设了二品级别的道台来管理此粮仓。皇粮均需经此衙门严格地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否则不允许入库。

       据说此收粮衙门外,刻有虎头形的牌子,犹虎符。王国维的《元铜虎符跋》中说,“元之虎符俗云虎头牌”。汪元量在《水云集·湖州歌》中说:“文武官僚多二品,还乡尽带虎头牌。”故民间称德州仓为“老虎仓”。

       皇粮征收、存储要求非常严格,同时,无论是从水路,还是从旱道运来的皇粮,由于路途遥远、运输时间长,途经风吹、雨淋、日晒后,粮食肯定会有变质、短秤少量等现象。为保证皇粮合格,一般情况下,交粮的官员会在交粮前,需要找家米坊再加工一下。在皇粮库交粮时,被检验出不合格的皇粮,也要加工合格后再运往“老虎仓”。

       在古运河改道前,米市街的南边是竹竿巷码头,西头、北边均是运河,它是一个三面被河环绕、一面靠城墙的地方。这种地理位置,造就了给运河上船只补充给养的良好条件。加之通往京城的御路在此路过,而此处又是通往“老虎仓”的必经之路,肯定会引来诸多粮食加工、销售的商家,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集采购、销售、加工于一体的粮食交易市场。
    


古老街巷,寿终正寝
    
       解放前,米市的磨坊、碾坊比比皆是,扇车、轧车处处在响,整天大车小辆拥堵、满街暴土扬长,为后人留下了“文人不来住,贵人不来上”的儿歌。

       据说,当明朝重修完城池后,在命名各种市场时,虽然此处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德州的大多数民众,而是朝廷,却也与“柴市”、“马市”等市场同时获得了“米市”之名。

       清雍正年间,古运河改道后,原来服务于运河里船只的磨坊,逐步移到了运河边,西关码头替代了它原来的作用。可此处仍是通往“老虎仓”的旱路,好多米坊仍在此经营,直到运河漕运停止,北厂的皇粮仓撤销、转移后,多数米坊才逐步转移,米市的繁华也随之衰落了。到德州解放后的1955年前后,米市街西头仅剩一家“米坊”经营了。

       正因为“米市”所服务的主要对象,不是德州的多数民众,所以,在很多老德州人的心目中,它的地位并不重要,它不仅不如花市、马市出名,更不如“九达天衢”名声远扬。米市街曾经的繁华,其实一直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解放后,这里虽然被正式命名为“米市街”,可不久就被合并为“三联街”“工农街”,直到“文革”结束后,“米市街”之名才得到恢复。不过此时,米市街早已繁华不再,而是逐渐成了繁华城市边缘一个普通的小胡同。2013年起,米市街进行了老城改造,一片楼房林立的居民小区,已经屹立在这里。“米市街”这个古老的街道,也随之彻底成为了历史。(已载4月16日《德州晚报》)
加工“皇粮”的米市街(文/随心 <wbr>王晓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