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简史
标签:
中医药发展简史 |
以“厚德 精技 传承 创新”为要旨,贵州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药文化长廊里面,有介绍中医药发展简史的内容,现特略作编改后挂出,与众人
共享。符号【】之内的文字,为编改者注明。上图:中医药发展简史的开始部分拍照
春秋战国的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医祖”扁鹊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证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扁鹊还著有《难经》,探讨和论述中医理论问题。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黄帝内经》诞生,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想模式。《黄帝内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的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症、诊法、治疗、预防等辩证规律和方法体系。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服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公元265年至317年的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西晋王树和选录汉代以前各大名医的脉学之论说,集脉学大成,系统归纳24种脉象,汇编成《脉经》。
东晋葛洪流著《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中有世界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尤其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而西方则是在16世纪才提出来。
《新修本草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资料对于宋代没有文字表述】
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产生。即刘完素的火热说、张从正的供邪说、李杲的脾胃说和朱震亨的养阴说,合称金元四大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植物学巨著。
明朝时期温病学派诞生。明末吴有性于其著作《瘟疫论》中认为疫病起源于戾气,从口、鼻而入。
清代(1644—1911),温病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当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被称为瘟病四大家。叶桂的《温热论》,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薛雪长于湿热证治,著《湿热病篇》。吴瑭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进行温病辨证。三焦辨证与叶桂的卫气营学辩证法构成温病学说的核心。王士雄著温病学通论类著作《温病经纬》,为温病学之集大成者。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近现代时期的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1956年,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
1958年11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指示各地要多办一些西医学习中医的培训班,期待出一些高明的理论家。
1980年,卫生部确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战略思想。
1982年的衡阳会议上,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倡导“保持中医特色”的方针,年底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为中医的发展在管理机制方面做出了重大决策。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式颁布。2008年,世界上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在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建成。
2015年,因从东晋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所写“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汲取灵感,研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屠呦呦“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