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湖北巡展

标签:
永乐大典展出文化 |

走进“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 湖北巡展
黔北郭永乐
2021年12月9日,“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 湖北巡展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近日,我在省图书馆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获知信息,于12月16日前往参观,了解《永乐大典》, 感悟其所蕴含的中华典籍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抄于明嘉靖末期,共11095册,22877卷,3.7亿余字。嘉靖计45年,元年为公元1522年),嘉靖45年为公元1566年)。就从正式定名的永乐5年(1407年)起,距今614年,重抄于明嘉靖末期,且以嘉靖41年重抄毕(1562年)计,距今也有459年。《永乐大典》展示着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永乐大典》之“永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公元1403-1424),在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开始,到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22年。
展览内容包括“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五个单元,系统讲述《永乐大典》的编纂经过、典籍内涵、版式外观、聚散流变、辑佚影印,着重突出 “明珠还于合浦”的历程,以及对《永乐大典》的修复、保护、整理与利用等,
展出的第三单元“阅沧桑惜弗全”,为“正本下落成谜”、“副本流散之厄”、“海内外收藏情况”三个部分,介绍了《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副本的流散过程,以及目前海内外《永乐大典》副本的收藏情况。
《永乐大典》的文字,用无比漂亮的手写字“台阁体”写在“白棉纸”上。“台阁体”,明代标准的公文字体。白棉纸,明代的高级纸张,现在已经失传。据有关资料它,用70%的桑树皮、楮树皮与30%的竹料和草料制作成,既白又绵软坚韧。《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包裹,格外庄重。书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框,内题“永乐大典”四字,下方还有双行小字,说明卷数册数。
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前面展出过的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明代谢晋等编辑、明代内府抄本,有3册在湖北巡展中露面,即卷2739-2740、卷15138-15139、卷39150-3151。展览柜中卷2739-2740展开有“崔”字册部分,卷15138-15139展开有两页,卷39150-3151展开有“陈”字册部分。3册嘉靖副本摆放在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中,即便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但仍墨色如新,纸张坚韧,笔迹端庄有力。《永乐大典》开本宏大,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其中,“陈”字册展出的说明性标识牌如下列五行: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明)谢晋等辑、明代内府抄本
卷39150-3151 “陈”册,为1912年接收国家调拨的60册之一。钤“京师图书馆收藏之印”。
图左:展出中的一标识牌。标示的22877卷2739-2740“崔”字册。
我读此标识牌,认定“(明)谢晋等辑、明代内府抄本”当为“(明)谢晋等辑、(明)内府抄本”方妥。
稍有文化涵养者皆知,《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算“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引自《大英百科全书》)。它囊括了中国明朝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原著一万(11059)多册,内容宏富、卷帙浩繁、版式精美、开本宏大、端楷书写、绘图精丽,却又命运多舛,屡遭浩劫而失散,再被中华多方人士寻回及其有限的编册,幸存至今。此次湖北巡展由国家图书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承办,全省或国家部属的15家图书馆、博物馆协办。
展览名“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珠还合浦”,意指宝贵的物件失而复得;“历劫重光”,意指历经劫难、重见光明。 “珠还合浦”出自中国著名收藏家周叔弢先生写给国家图书馆的信。他1951年8月20日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国家图书馆,说“仆旧藏《永乐大典》一册,杭字韵,卷7602至7603,谨愿捐献贵馆……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
在巡展现场,我拍摄若干供自存享,亦略选数幅,和网友博友共享。
下图:这是22877卷2739-2740中“崔”字册里的“崔信明”页。1954年6月经由外交部从苏联中央列宁图书馆转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最先是劉承幹嘉业堂私人藏书,1938年被满铁图书馆购入,后辗转到苏联。钤有列宁图书馆俄文馆藏印和“满铁图书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