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探究》课题报告
(2010-09-23 15:51:47)
标签:
熊川武美国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性 |
选题:
一、
自1983年,美国学者斯冈在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中正式提出教学反思这一术语以来,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便方兴未艾。90年代,我国把“反思性教学”引入后,研究的成果亦如雨后春笋。在理论上最为卓著的是华东师大的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该书从反思性教学主体、目的、工具的合理性这三方面进行阐述,以及他新出版的《中小学反思性教策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操作性强的办法。其次,张立昌的〈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试论教师的反思极其策略〉,杨四耕〈论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彭小楚的〈反思性教学与常规教学之比较〉等对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模式、评价等都做了合理的定位。再次,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小学反思性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浙江椒江区海门小学〈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徐州湖北路小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小学语文反思教学研究提供了有针对,有实效,可借鉴的个案。由于我县地处西部,教育科研相对滞后,我县就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的课题研究不多或不深。从上次璧山和北倍两地区举行的关于教学反思的教研活动中便折射出我县对此项目的研究非常薄弱,举行相关的县级教研活动也几乎为空白。但在我国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十多年来,结集了许多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优秀做法,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
二、课题的意义:
1、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依托,教学反思的有效则是教学有效的催化。对教学反思没有理论充电的教师,其反思是无序而低效的;教学反思如果离开课堂场景,则是空洞苍白的。所以,只有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认知对象,批判地审视自我的主体行为,并进行全面深入的理性回顾、诊断思考和反思总结,从中发现困惑或问题,及时调空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步如更优化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有效。
2、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践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要真正落实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得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它已成为基层教学科研的一种潮流。实现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要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把新的课程理念溶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让教师会教,乐教,善教,最终落实新的课程标准。
3、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教然后而知困,知困而后强,自我反思的这种内在的动力驱使一个教师不断向上,将普遍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1)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在我校的校本教研或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问题意识。注重教学反思后,教师便会自觉成为教学的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视没有问题处发现问题,有意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要求;课堂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教学有效性如何?教学中存在那些问题?该如何优化?教学行为中还有那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该如何完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教师便增强了对问题的敏锐性。捕捉教学过程中稍纵即拭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反思,提高教学能力!(2)便于教师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批判性思维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但部分教师仍有从众心理,习惯跟着专家人云亦云,缺乏批判性思考,始终是新课标实践的消极的被动执行者。这种现状阻碍了新课程的推进,也不利于教师成长。作为研究的教学反思,她有系统性,批判性,持续性等特点,教师在实践中培养了批判思维的习惯,把批判和研究贯穿于平时的教学行为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看法,提高自己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向研究型和创造型教师角色发展。(3)是磨砺高素质教师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一个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理应充当教学的探索者,那么,探索的最佳门径便是自我反思,教育的智慧是在不断反思中丰盈的。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4、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学习行为的变革、教学模式的重构、课程资源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评价的多元等,让每个学校和教师面临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步履艰难。探索教学的合理性尤为重要。教学反思则是以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预见、调控、批判等行为来反思剖析,矫正和完善教学实践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价值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十分强调反思的意义和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同时,十分强调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洽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当下,教学反思仍是不同级别的教研活动的主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探究,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动态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都应充分地考虑有效地协调和处理相关影响因素,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不断调节,达到系统的优化。它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地投入的心态,同时也要求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既重视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以充实课堂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今,我县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等,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上却是一片空白。许多学校的备课本上设有“教学后记”这一内容,个别教师对教学反思敷衍塞责,抱定熟能生巧的古训,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很难改变,使教学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长期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让不少老师产生倦怠心理,对教育活动本身失去探究的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有的教师乐于反思,但又缺乏理论的支持,反思时一头雾水,反思课没有达到明显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多个体反思时,教师间缺少互动反思;反思缺乏针对性,杂乱,零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关于此课题研究较早的学校和部门在研究中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反思流于形式;反思内容肤浅,不深入,鲜活;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多理论分析,少课堂反思案例;多研究普通反思模式,少具体教学情景下反思行为的研究;研究零散而不系统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仍有新的研究空间和存在的意义。我们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探究》为课题,以小学语文学科为研究范围,以课堂场景为切入点,以研究“教学反思有效性”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建构立体互动的反思模式,形成系列化的反思观点,探索反思性行为的可操作性,开拓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的新空间,达到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素质和语文课堂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意义,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养成教学反思习惯。
2.教育反思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对象,借助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和创造性的解决,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3.教育反思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改变了教师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被动地适应指导的地位。通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成为研究者,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3.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
4.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5、教学反思与落实新课标的关系。
三、研究假设:
1.确定内容。
2.观察分析。
3.重新构建。
4.实践验证。
(二)反思方式方法的假设
经过课题组的讨论,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实践,理论模型正在形成之中。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独到、创新、精彩和缺憾之处,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等,加以整理,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为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更有新意。
2. 认真剖析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从中汲取教训。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重新设计,实现自我提高和超越。
4.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四、重要观点:
1、课堂教学反思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最有效的途径。
2、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应该注重全程反思。
3、找准反思的切入点,然后以理论审视教学反思实践,竟而有效地教学重建,是反思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2.观察分析。首先,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3.重新构建。教师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提出假设,构建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4.实践验证。教师将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教师自身采取措施改进教学行为,瞄准具体的某个教学环节、步骤、方法,通过搜集教学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开展研究。
2、案例追因法。以真实的教学情境为素材,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动力等,并探究适合变通行动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3、文献检索法。教师要从学生作业、试卷中,寻找教学得失,也要从教学杂志报刊网站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不断反思提高教学理论实践水平。
4、反思总结法。总结反思教学中的灵感、顿悟和自己对教学内容、教法等要素的理解;总结反思同事间及他人的教学经验与教训;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实践中的有关事件等。
三、实施步骤:
1.前期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
组织组内成员调查目前教师教学反思现状,查阅、分析文献资料,设计方案,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
进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探究。重点进行教学反思案例研究,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活动,搜集典型教学反思案例,录制反思课光盘。中期评估,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在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经验或模式。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全面总结,完成相关的论文、实验报告。
研究基础:
已有的相关成果:
1、任小文《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中学生物教学.2001(5)
2、彭小础 《反思性教学与常规教学之比较》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3、杨四耕《.略论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中国教育学刊.2001(4)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1(2)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文件,2001年6月8日
2、倪文锦 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孙春成著《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熊川武著 《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9.
5、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6、袁坤 培养反思力
7、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14
8、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