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进西藏——风雨三日丙察察(线)之一

(2015-09-30 22:44:00)
标签:

西藏自驾游

滇藏第二通道丙察察线

贡山丙中洛景区

怒江大峡谷风光

大流沙景观

分类: 国内游记

   http://s9/mw690/001VhjAggy6VQtPVHIca8&690
      9月7日是我出发去西藏旅途中的第9天,正在贵州镇远古城流连忘返之际,突然接到郑州老战友李英平电话告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告,从九月三日起,丙察察线修路限行7天,然后放行4天,照此循环。掐指算来,9月10日—14日为丙察察线的保通时间,此时,我们距离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还有大约1500公里。于是临时调整行程,8日行驶800公里,经贵州省晴隆县著名滇缅公路24拐,到达昆明;9日在昆明斯巴鲁4S店保养车辆后,疾驰500公里经楚雄、大理、保山到达怒江州首府泸水县六库镇;10日行车250公里,饱赏了怒江大峡谷两岸与高黎贡山美景,参观了——记忆之城知子罗、怒江老虎跳以及石月亮等景点,按时赶到丙察察线云南起点——丙中洛乡。刚到达就听说前方道路塌方严重,不能按照通告的时间放行车辆!经多方打听都是如此,不免令人感到沮丧!当天投宿的客栈就在路边,老板告知说,如果今天夜里,西藏方向有至少十余辆车开过来,就说明可以走!于是我就在窗口守候到凌晨一点,看到窗外陆续有6—7台道路施工车辆过来,赶紧下楼拦住打听,司机告知:他们从云南方向运送施工材料进去,已经整整被困了半个月,今天晚上是花了大价钱买了当地藏民的大树放置在塌方处,仗着是空车才勉强通过险段。问及我们是否能通过时,司机说:因为害怕其它车辆利用他们搭建的木头栈道通过时发生危险而受到连累,他们车队通过后已经将大树移除!至此沮丧、懊恼、焦虑和烦躁一起涌上心头,整整一夜未眠。天亮时又下起了中雨,更加重了我内心的焦虑。像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捱到上午8点钟,同住在一起的重庆两台越野车,决定闯到前面去看看,等到上午10点,没看见他们返回,于是我们决定出发!虽然研究旅行攻略时对丙察察线296公里的艰难、险峻的程度有所了解和重视,但是真正深入进去——竟然是让我终生难忘的3天3夜!


http://s8/mw690/001VhjAggy6VQudzpl5f7&690
路牌所指—“滇藏新通道”既是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西藏察瓦龙乡—察隅县的“丙察察线”http://s2/mw690/001VhjAgzy72Rm0fuaB11&690
借用一张网上的图片——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该线路所经区域

http://s12/mw690/001VhjAggy6VQuy6VTlfb&690
远眺丙中洛——人神共居的自然净土

http://s6/mw690/001VhjAggy6VQusayVLb5&690
丙中洛的怒江第一湾(怒江大峡谷有至少10余处大拐弯,人们习惯地将此誉为“怒江第一湾”)http://s1/mw690/001VhjAggy6VQuXBU2Id0&690
重丁教堂——位于丙中洛重丁自然村,1904年法国传教士任安守翻越碧罗雪山来到这里,倾尽毕生积蓄,仿照香港的天主教堂修建而成,原建筑曾经毁于“白汉洛教案”,后重建于此。1937年任安守长眠于此,图片右侧中间位置的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十字架和墓碑既是任安守的墓地http://s12/mw690/001VhjAggy6VQv45vCP9b&690
这是著名的桃花岛——也可以叫做“怒江第二湾”,与第一湾似乎很像,仔细看则不一样,还有钢索桥http://s16/mw690/001VhjAggy6VQvlPIOX5f&690
怒江石门天险http://s4/mw690/001VhjAggy6VQvsEjth83&690
画中雾里村http://s7/mw690/001VhjAggy6VQvAAL54b6&690
秋那桶钢桥http://s10/mw690/001VhjAggy6VQvFLrGV89&690
骄傲的小森不知道此去西行的苦难与艰险,此刻,正洋洋自得地在钢桥上摆“POS”http://s10/mw690/001VhjAggy6VQvTtkGBc9&690
废弃的钢索桥——江边的临崖小道就是著名的德拉姆茶马古道http://s16/mw690/001VhjAggy6VQw6jMIvcf&690
以上图片是刚到丙中洛的下午拍摄的——尽量抓紧时间将周边美景尽收囊中,不留遗憾http://s6/mw690/001VhjAggy6VQDCtnetf5&690
9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终于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在雨中告别丙中洛,向西藏方向出发了。看到路边的佛塔和祈祷神灵赐福的经幡和风马旗,心中默默祈祷——此行顺利
http://s14/mw690/001VhjAggy6VQwrpxQ98d&690
越过秋那桶,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泥泞不堪http://s1/mw690/001VhjAggy6XcaJJgGI40&690
烟雨朦胧的小路
http://s1/mw690/001VhjAggy6VQwBzY5O10&690
公路建在绝壁之上,悬崖下是奔腾咆哮的怒江http://s16/mw690/001VhjAggy6VQwJYBdl3f&690
远方的路——像一条在风中抖动的飘带,将心情忐忑的天涯孤旅引向未知的秘境http://s16/mw690/001VhjAggy6Xcabpq7J6f&690
崖石如刀斧、形同鬼门关
http://s1/mw690/001VhjAggy6VQwSO6MU40&690
通过瀑布涉水区http://s14/mw690/001VhjAggy6VQwZpjTT5d&690
通过一处严重的塌方路段
 
 
http://s14/mw690/001VhjAggy6VQxdp7Clcd&690
通过塌方地段,据说由于多处严重塌方导致施工机械无法进入,是当地藏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连续几天、昼夜抢修才勉强能够走车——前方的道路深陷下去,坡很陡!由于照片的局限性。很难真实滴反映其危险程度http://s16/mw690/001VhjAggy6VQxI50svdf&690
临江的巨大塌方区——此处的坡度都在40度左右,可以清晰地看见车轮的轨迹,从随时可能垮塌的悬崖边缘碾过,遗憾的是照相机的景叠效果,完全不能真实滴反映其险峻程度http://s9/mw690/001VhjAggy6VQy3XExy58&690
修路的藏民正拦车——按照每车200元收取过路费用http://s16/mw690/001VhjAggy6VQyfZsDR5f&690
对于修路抢通付出艰苦劳动的藏民,尤其是在政府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还是情理之中的http://s4/mw690/001VhjAggy6VQyvYrV993&690
前方再次遭遇堵车http://s3/mw690/001VhjAggy6VQyPAgP8f2&690
最远处那辆(绿篷布)卡车经过塌方区时压垮了临江悬崖路基,深陷其中,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其正面临着随时可能坠崖的危险http://s1/mw690/001VhjAggy6VQzqNMLm70&690
跑到近前——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辆车面临的险境!照片的平面效果严重弱化了悬崖的高度与陡峭,好在前一张照片做了铺垫和弥补
http://s16/mw690/001VhjAggy6VQyEArxR3f&690
堵车的烦恼与身边的美景对消http://s4/mw690/001VhjAggy6VQA6PNuzf3&690
沿途许多塌方险段都是用木头支撑的http://s12/mw690/001VhjAggy6VQAggvO31b&690
长距离行驶在这样的峡谷山道上——前方何处能够交会车辆?是否有新的塌方出现?抢修的便道车辆能否顺利通过?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每一名行驶在此路段上司机,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http://s10/mw690/001VhjAggy6VQziz8rT09&690
在这样险峻的山道上行驶——最令人头疼的是交会车辆,动辄要倒车几十米、甚至几百米http://s9/mw690/001VhjAggy6W7UE3NH258&690
崖壁公路景观http://s10/mw690/001VhjAggy6W7UR0VZvd9&690
崖壁公路景观

http://s1/mw690/001VhjAggy6VQASG6LSc0&690
很美——不知道该是第几个大拐弯了http://s13/mw690/001VhjAggy6VQB35TU85c&690
又遇塌方区http://s1/mw690/001VhjAggy6VQBaelzO10&690
怒江峡谷风光——看到自己刚刚经过的蛇形路,头皮都发麻http://s5/mw690/001VhjAggy6VQBmZhNGa4&690
堵车间隙——与爱车留影,心中暗暗祈祷:小森,我老汉平日里爱车如命,待你不薄,这次咱爷俩算是遇上大难了,你可别学那些停在路边“不争气的家伙”(沿途不断有车爆胎、底盘严重刮伤导致漏机油),一定不要掉链子哟!http://s13/mw690/001VhjAggy6VQBwWrCscc&690
黄昏时分,经过丙察察线著名险段——大流沙,此处风光虽好却暗藏杀机,通常应该上午通过比较安全,下午往往峡谷风大,风吹沙动,砾石齐下,轻则砸坏车辆,重则车毁人亡,此时我的前后均无车辆,经仔细观察后加速通过http://s2/mw690/001VhjAggy6W7UunPjP81&690
大流沙风景
http://s3/mw690/001VhjAggy6VQC2FBpo52&690
经过连续9个小时、96公里的艰难行车(平均一小时10公里的龟行速度),终于在当晚7.40时到达宿营地——西藏察瓦龙乡。住店停车时发现右后轮被石头尖扎漏气了,天黑了,人也很疲乏,干脆用千斤顶将车辆顶起来过夜,明天天亮后再找地方补胎。顺便说明一下,这是进入丙察察一天中的第二次换胎了。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