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365也说名师成长——————上海市建平西校黄劲松老师报告有感
(2015-12-17 20:21:34)
标签:
365 |
分类: 专教师专业化发展 |
广东
名师如何成长?名课该怎么教?这是近几年来研究颇多的课题。
2015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市建平西校黄劲松老师关于《名课锤炼与名师成长》的报告,收获颇丰,感悟良多。
好课与名课,也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力争找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模式,具有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而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黄老师指出:“泉源在课堂,自我塑造的结果。”真是一语道破个中奥秘。
黄老师在《对名师和名课的理解》一节中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为名师的三大系统:即语言系统、操作系统和情绪系统。
1、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语言就颇为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制约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2、教师对于学生要富有情感关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要需要、愿望和观点的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情感的发展变化是通过情绪体验形成的,可见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朱永新《读书与教师成长》)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传道授业吧,有时反而是与课业无关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对学生更为重要──只要他能够击中学生那年轻而渴望的心灵。
黄老师说“可以没有爱,没有恨,但不可以漠然”。在黄老师的博文《分数是神》中:“…….. 我惊呆了,嘴里发出含混的声音。一种透彻心扉的凉意从脚底升起。我真想呼唤:“我可怜的同学”呀!我想去摸一摸那瘦削的面颊!我想……去安慰他呀!可双腿异常的沉重,久久不能挪步,直到他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此刻的他表达了怎样的一种爱恨情怀?
诚然,教师一辈子的功课都是尽心用力地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在适合的时间给孩子以适合的教育。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感情世界,更需要理性而细腻的感动,所以他说“不管有多大年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老了。”而黄老师此刻“冷漠”体现的正是教育是“曲”的过程,是一种高操的教育艺术。 如若彼时的学生能够转身回眸,听见老师喃喃的低唤,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与教育效果?
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并且情绪对心理的影响也是最为敏感和直接,作为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和心灵守护者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这不仅能推动教师自己积极的工作,成为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创造性直至成功的动力,同时也对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感染作用.
3、反思与名师成长
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现在又加上教育家教师了,无不涉及到名课——汇报课、优质课、示范课等。
名课大都经历了“教师个人的先期备课演练反思、同伴的互动反思以及集体备课的互动反思”这么三个阶段。我喜欢到其中的“三个反思”,对于名课这也是我们近些年来所践行的“磨课”。 磨课犹如蛹化为蝶一样,只有经历了在丝茧中坚持不懈地挣扎,完成质的嬗变,才可能有振翅飞舞的一天。磨课是痛苦的,又是快乐的,痛并快乐着成长着,这就是磨课的感觉,一种幸福的感觉。从一次次磨课经历与一次次反思中,我明白了磨教材是基础、磨学生是关键的道理。我在不断的磨课和公开课中锤炼课堂教学技巧,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使课堂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名课的成功也成就了名师。“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看清自己,接纳自己,才能重塑自己。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丰富的自己知识和学养,才能增强我们自身的底气;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高效精彩;反思我们自身的人格,才能丰富我们教育的手段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