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在中国陶艺中独树一帜,主要是在于其艺术造诣、审美价值和创作精神。在我心中,对此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
这次,是因为与朋友一起商讨关于石湾陶塑的问题,才有了这篇资料性的博文。托朋友之福,促使我将以前的学习资料整理,又借助于网络资料的完善,自己也得以长进。亦可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呵呵~
------景文心语
http://s7/middle/690ce141gca4d36665d83&690
贵妃醉酒
潘玉书
石湾明清四大家
石湾历代制陶作者中,有四位是出类拔萃者,他们就是中外驰名的明代可松、清代黄炳、和清末民初的陈渭岩、潘玉书四大名家,都各有专长和卓越的艺术贡献,传世珍品也较多。四位名家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都比较大。
石湾明代名家--苏可松
苏可松(生卒年未详),明代陶艺名家,人称“可松”籍贯未详。苏可松擅长器型的创作和善仿摹制窑变釉于器物上,有独到的功夫。他创作的器物造型多仿商铜器,作品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传世之作主要有《仿商贯耳壶》和《仿周蟠螭瓶》,前者底款刻有“仿商贯耳壶 可松制”手刻楷书,器表施仿钧翠毛釉;后者底款刻“可松制”楷书,器表施仿钧翠毛釉。此外还有翠毛釉陶洗及罗汉等。可松所制陶器造型,结构严谨,刻工精巧。《仿商贯耳瓶》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器器型饱满,端庄厚重,有苍劲雄浑的气派,器身只有18.5厘米高,但却给人以如同庞然大物之感,足见艺术大师对于器型两面三刀根外弧线的运用,有独到之处。其次,对器物上施釉也甚有研究,该器罩以仿钧蓝窑变翠毛釉,更助长了它的浑厚古朴、雄伟苍劲的艺术效果,是石湾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陶器杰作。
石湾民间传说可松是一位文人,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我们可从他的作品气质及题款的字体中得到了佐证。他所刻底款多为欧体楷书,笔力稳健、端庄隽永,而且落款严肃认真,可称同行之冠。可松对陶器的造型考究,施釉慎重,刻工精巧,其传世器物不多,但从上述器物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是一位卓越的陶艺大家。
石湾清代名家黄炳代表作品:
石湾清代名家--黄炳
黄炳(约1815----1894),清代陶艺名家,生于嘉庆至光绪年间,字云渠,号云屿,又是云渔,别署湾海居士。石湾七星岗黄家庄人,落第秀才,寿享达80岁。黄炳善书画,精制陶器、鸟兽、人物,尤以制作鸭、猫、猴子最为精美。所制陶胎鸭,胎骨细润朴实,毛羽毕露,独具特色,故有“黄炳鸭”之称。他在动物陶塑上,将国画工笔翅毛技法运用于陶塑动物羽毛之上,创造了“胎毛法”和搓珠、镶眼、点睛技法,使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其表现技法常成为陶艺界艺人所师承。后人誉黄炳为陶艺一代宗师。
《鹌鹑》和《鸭》(有多款或胎骨或白釉或红釉等)是黄炳的代表作之一。《鹌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视为国宝而珍藏。作者在塑造《鹌鹑》时采鸟儿觅食的动态来造型,作品塑造了两只鹌鹑分别站立一块高低不一的石头上小憩,一只表现出似已经饱餐后正在回味刚才一顿美餐的欢欣和满足神态;另一只则俯首下望,仿佛凝神寻觅着石缝里正在往外爬的小虫,细腻入微,妙趣横生。作品运用“胎毛法”刻画羽毛,纹理清晰,有丝丝飘动之感,配以京柿核陶胎色的衬托,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后世陶艺家以其制作的鹌鹑的造型和表现技巧为范本,临摹或仿制或创作,塑造了不少大同少异的同类作品,也受到人们的赞赏。总之,黄炳在动物陶塑上的创造对石湾后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受到人们的尊崇。
此外,黄炳的人物陶塑也较为成功,如现藏于香港艺术馆的《坐石罗汉》(胡锦超捐赠,见《历史、神话与传说》图166),底款刻有“云屿氏制”篆书方印,该书在评介此作时说:“相貌高古,双领双袖,具见工细致,衣褶有流水行云描间;釉虽不甚佳,能以塑工取胜。”(图版35)其实这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但衣纹线条简洁流畅,做工精细,而且神态刻画也十分传神。
黄炳善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陶塑艺术家,他一生作过许多书画,现广州市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均藏有他的山水、禽鸟画。其作品署款有“云屿氏”、“云屿”、“黄炳云屿”、“黄炳之印”等。传世画作还有《百鸟归巢》、《歌颂红棉》、《雄鸡》等。
石湾清代名家陈渭岩代表作品:
http://s15/middle/690ce141gca4d1f921e4e&690
石湾清未民初名家--陈渭岩
陈渭岩(清光绪年间——1926),清未民初名家,石湾魁龙里人,名胜,号惠岩,又养云居士。陈渭岩多才华。他对于石湾陶塑艺术中的人物、动物和器物,都有卓著的艺术成就,又长于仿制古代名窑器釉色和造型,如仿宜兴松树画筒、笔筒等,还善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石湾陶艺大师潘玉书是陈渭岩的入室弟子。陈渭岩曾偕艺徒潘玉书到江西景德镇传艺和学习江西景德镇瓷塑艺术的创作技法与经验,其间创作了一批作品,融会了石湾窑与景德镇窑两地的陶瓷雕塑艺术特色,如《贾玉宝》、《观音大士》等作品,就是此时的罕有的传世佳作。
陈渭岩所处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后,列强大举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其中《林则徐》、《番鬼痰盂》、《巴夏礼夜壶》等,表达了石湾广大陶瓷工人和艺人对反帝反封建的英雄的歌颂,对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和对殖民主义列强的谴责。陶塑《巴夏礼夜壶》把英国殖民侵略军头子巴夏礼的形象塑造成夜壶(尿壶):巴夏礼作侧卧状,左手弯曲叉腰为提梁,右手着地手掌托着下颌,礼帽为壶口,屈膝侧卧,身躯为壶身(腹)形象下贱谐趣,辛辣地讽刺英国侵略者的卑劣,人们纷纷购此夜壶,天天以尿溅辱之以泄愤。
陈渭岩后期曾在广州广东陶业公司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工作,并创作了不少作品,如《孔子像》、《六祖》、《女尼》、《观音大士》等。《孔子像》题款为“广州西门内大纸巷广东陶业公司谨识工程师陈渭岩敬塑”字样。他的传世作品刻(题)款用过的印章较多,多用篆书阳文方章,如“粤东渭岩氏制”、“粤东陈渭岩章”、“岭南陶隐居陈渭岩作于羊城诚一窑制”、“岭南陶隐”等,时人也有呼渭岩为“渭南”的。但传世作品中有“陈渭南制”款识的,有不少明显是后人仿制之品。
陈渭岩的作品,形神兼备,比较注重人体解剖结构和比例,人物性格洒脱豪放,仕女温柔、娴淑,形式美韵律感强烈。例如作品《昭君出塞》异常真实细腻地表现了女性的体态结构,比例恰当,女性的体态匀称、优美尽显,在清未民初的石湾民间陶塑人物作品中实属少见。《女尼》是陈氏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石湾陶塑中塑造女性人物的罕见佳作。石湾艺人塑造人物形象多属男性,如神仙、道士、和尚等等,而塑造女尼的惟有陈氏。女尼是难度较高的人物题材,不易掌握,但是陈渭岩不避困难,选择了女尼坐禅为主题,别开生面和不落陈套地塑造了《女尼》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高超技艺和艺术造诣。
晚年,陈渭岩曾以“壶隐老人”别号印款刻印于器物上,常见印款有“壶隐老人”楷书阳文方章,或“壶隐老人制”刻楷书阴文(常作两排)款识。
在石湾,关于陈渭岩的传闻有许多。一次,陈氏要为江孔殷太史塑造一个半身像,事前曾言明酬金500元。塑像完工之后送给江太史审阅,岂料江某在审阅时诸多挑剔,企图减价收取。陈渭岩不答应,因为塑像实在无懈可击,于是他将江太史塑像取回囚于一铁笼里,,并放置广州河南海幢公园金鱼池旁,羞辱他成猴子,江某无可奈何速照原价500元酬金收购。
陈氏一次患病,其母到广州六榕寺六祖铜像前祷告,许愿说:如若渭岩得六祖保佑,愈后当塑造六祖像百尊以为还愿酬谢神思。后渭岩果病愈即践其诺,塑造六祖百身,像高18厘米,坐于石上,形态逼真庄重,胎骨无釉,衣服为古铜色釉,钤有“岭南陶隐居陈渭岩作于羊城诚一窑制”篆书方印,诚为佳作。
石湾清代名家潘玉书代表作品:
清未民初陶艺名家--潘玉书
潘玉书(1882——1938),清未民国时名家,南海九江江河清村人,名麟,号玉书。潘玉书出生于一个木雕手工艺人家庭,其父潘锦之在佛山镇开设一家“粤华轩”木雕店,专业营造各种木雕和器具。他自小跟随乃父学习木雕物艺,12岁时便学得一手制作木雕“绸衣公仔”好手艺。这一木雕手艺成为他以后从事陶塑艺术的良好基础。由于他酷爱石湾陶塑艺术,少年时便向陶塑艺术家黄炳学习陶塑技艺,后来就拜陈渭岩为师,专事陶塑艺术创作。他随师在广州做工时,为了了解西洋雕塑艺术的真谛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曾向一位来广州的意大利艺术家学习西洋雕塑技艺,这对他以后的作品影响颇深。他不但有熟练的传统民间雕塑技艺,而且还善于吸收外来雕塑艺术的精华,融会于石湾陶塑艺术之中,使其作品面貌清新,被艺术界誉为“代表石湾陶塑发展方向的雕塑家”。
潘玉书擅长塑造人物,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神佛、罗汉、道士、仕女和百姓,尤以刻画仕女见长。由于他以陈渭岩为师,兼学习西洋雕塑技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结构严谨,刀法明快,线条流丽、简洁,注重人物脸部表情的刻画,物法细腻,通过眉、目、唇角线条的变化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和神采;人物衣饰塑造手法独到,衣纹高度概括,简洁流畅,质蓄典雅,洗练脱俗,富于艺术魅力,造型既夸张,又富于写实,而仕女则端庄娟秀,婀娜多姿。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衣纹刻画技巧,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人们尊崇他为石湾陶塑艺术成就最杰出的一代宗师。
潘玉书少年时识字不多,但他聪敏好学,兼得乃师陈渭岩的熏陶,很快便从一个文化水平低下的人变为一位有较高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陶塑艺术家。他喜欢与朋友聚谈艺术创作心得,观赏书画名作和音乐,因此使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书卷味,他的作品很多,传世作品常见款识“潘玉书制”和“潘玉书”篆书阳文方章,前者款识用于卷筒原作,后者为模印半原作。
潘玉书在人物的塑造和情感刻画上,开创了石湾陶塑人物艺术的新面目,以仕女最具特色。他塑造的女性作品,以极其洗练的手法,把女性的温柔娇媚、圆润丰满的形态表现得恰到好处。衣纹线异常简洁、流畅而明快,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女性娴淑、文雅、纯良的品格。《贵妃醉酒》时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石湾陶艺界有“灌醉侍妾作模特,吟诵诗篇塑贵妃”的传说:潘玉书在塑造《贵妃醉酒》时,屡易其稿仍不遂其意。一天,他借酒解闷,约妾廖少珍同饮,他突然灵感一动,将爱妾灌醉,观其醉态。当他将醉中的廖少珍扶入睡房时,看到她步履轻摇,玉躯斜倚的妩媚娇姿,诱发了他创作“贵妃醉酒”的灵感。他联系到唐代大诗人世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之诗句,取其“侍儿扶起娇无力”为创作意象,以其妾为模特,并采唐代画家周访《筅花仕女图》的“浓丽丰肥之态”圆润的脸庞、端庄的面貌;衣纹则取任伯年人物画的风韵,线条简洁,结构晋严谨,塑造了《贵妃醉酒》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贵妃雍容自若,丰腴典丽,秀脸微倾,双目低垂,肩披轻盈,丝带飘拂,由宫女搀扶着一派酒态,但又似醉非醉,把贵妃的醉美人形象酣畅淋漓地塑造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潘玉书陶塑人物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人物如李白、昭君、杨贵妃、苏武、孟浩然、范蠡等,神话传奇人物如嫦娥、李铁拐、钟馗、虬髯公、罗汉、佛像等,还有近代伟人如孙中山等,此外还为名人官宦塑像。他曾应香港富商利希慎之邀赴港塑造八仙人物以装饰利园,像九尺;又曾为澳门大律师文第士塑造抱膝罗汉,先塑小像后放大,像高57厘米。文氏死后,作品送澳门贾梅士博物馆收藏。
潘玉书塑造的人物,形神兼备,迷倒了不少艺术爱好者、收藏家。然而,潘氏却不善釉药,多以胎坯售卖他人,由购得者或经营售卖人代以施釉煅烧后出卖。所以,潘氏有些作品雕塑技巧独到,但釉色不甚佳。他一生中创作了不少泥坯作品售卖以维持生计,其艺术成就有目共睹。但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时世动乱,民不聊生,他在极度贫困中度日,死于贫病交迫之中,终年56岁。潘玉书对石湾陶塑艺术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许多惊世之作,成为石湾陶塑艺术的珍贵遗产,对后世石湾陶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黎鬯九有诗两首赞潘氏曰:“万国争传潘玉书,美人陶塑更谁如;当年饮誉东瀛去,赝品犹能载满车。”又曰:“身后犹能饭老妻,一金一印慰潘迷;渐嫌借印还多事,塑印都凭一赝齐。”诗中所指不少人仰慕潘玉书的作品,更有人借用其印以仿制,故社会流传的钤印的潘氏的低劣之作,实乃赝品。
资料来源:台湾书刊《紫玉金砂》P34期,网络:华夏珍陶阁,陶缘。
加载中,请稍候......